都来读 > 魔兽进化师 > 动物世界—昆虫世界2 转载

动物世界—昆虫世界2 转载


-----------------------Page10-----------------------

        特别臭的“臭大姐”

        “臭大姐”很臭,这是常识,也正因为它臭,人们才给它这么一个雅号,

        “臭大姐”是蝽象的别名。是一类比较常见的半翅目昆虫。“臭大姐”的名

        声不好,并不仅仅是因为它臭,而是因为它们中绝大多数是为害农作物、蔬

        菜、果树和森林的害虫。

        “臭大姐”为什么特别臭呢?

        原来“臭大姐”身上有一种特殊的臭腺。臭腺的开口在其胸部,位于后

        胸腹面,靠近中足基节处。当“臭大姐”受到惊扰时。它体内的臭腺就能分

        泌出挥发性的臭虫酸来,臭虫酸经臭腺孔弥漫到空气中,使四周臭不可闻。

        臭大姐的“臭气弹”并不是什么进攻性的武器,而只是自卫和抵御敌害

        的烟雾,这是长期适应的结果。它一旦遇到敌害向它进攻,便立即施放臭气

        进行自卫,使敌害闻到臭味而不敢进犯,自己则乘机逃之夭夭。

        “臭大姐”中也并不都名声不好,也有的名字蛮好听的,如中药材中的

        九香虫和小九香虫,它们均是蝽科昆虫,主治肝胃气痛、腰膝酸痛等症。

        臭虫耐饥寒

        臭虫吸食人血,骚扰人类,是重要的害虫之一,臭虫的寿命一年左右,

        但可以几个月不吸血,饿得只剩下两张皮了还能活着。臭虫不但能忍饥挨饿,

        寒冷的冬天也冻不死它。为什么它能忍饥耐寒呢?

        原来这和臭虫的生活习性有关。臭虫常年生活在墙缝、床缝和家具缝隙

        中,夜晚出来活动,吸食人、鸡、兔等的血液。在漫长的年代中,由于臭虫

        栖息的场所并不能时常有充足的食物来源,尤其在寒冷的冬季,取得食物更

        为困难。久而久之,臭虫的消化系统和生活习性逐渐适应了这种环境,因而

        也就延续了下来。

        臭虫在低温条件下,发育生长很慢,甚至停止,生理代谢依靠其活动时

        期的积累缓慢地进行。这样在冬季仅仅用体内储存的养分,来维持最低的生

        命活动。当环境温度变暖时,它们就又四处活动。吸食人与动物的血液,进

        行生长与繁殖。

        臭虫繁殖很快。一只雌虫一生可产卵500个左右,一年之中臭虫可繁殖

        3~6代。臭虫在13℃的环境之中就开始活动,因而即便在冬季,若室内温暖

        它就会四处活动吸血繁殖。

        臭虫很贪吃,每次吸血可长达10~15分钟,吸血量可超过它自身体重的

        1~2倍。臭虫吸血时能分泌一种具有刺激性的物质,使人感到奇痒难忍。臭

        虫一生要蜕皮5次,每蜕一次皮前至少要吸食血液一次。这样才能完成其生

        理变化的需要。

        臭虫习惯阴暗怕声响,只要略有声响,就立即爬走躲藏起来。据研究,

        臭虫每分钟能爬行1米以上,因此,当你被咬后开灯捉拿它时,早已无影无

        踪了。但噪声大的地方,它一般是不去光顾的。

        由于人们长年进行着消灭臭虫的工作和卫生条件的改善,现在一般来说

        已不大常见有臭虫了。

        -----------------------Page11-----------------------

        昆虫结茧时不吃喝

        全变态昆虫一生中要经过蛹期,蛾类等昆虫的蛹期是在茧中度过的。当

        这类昆虫进入蛹期前,不吃也不喝,忙忙碌碌地吐丝作茧,慢慢地将自己“自

        缚”在茧中。昆虫结茧时这样忙碌地工作,却不吃不喝,为什么不会死呢?

        昆虫吐丝作茧是其本能。在吐丝作茧前,幼虫大量食用叶子等食物,这

        些物质除一部分作为幼虫所需的能量被消耗掉外,大部分被贮存在体内。因

        此,在化蛹前,昆虫幼虫的食量极大;若是害虫,此时危害也是极大的。有

        时,一只老熟幼虫,一天所消耗食物的重量往往会超过其自身的重量。这些

        食物经消化吸收后,一小部分作为自身活动所需的能量被消耗掉,而大部分

        则以蛋白质的形式被贮藏在体内,因而此时的昆虫虫体生长极迅速。当进入

        吐丝结茧时,由于体内激素的作用,昆虫准备进入蛹期,进行器官的发育和

        分化,完成变态过程,这一时期从本能上来讲,昆虫只能消耗体内贮藏的能

        量来完成叶丝作茧的工作。并且其体内的一部分器官组织已开始进入分化状

        态,旧的器官已逐步分解和转变,已不再能进行摄食工作。因此这一时期,

        昆虫既不吃也不喝,幼虫期积累的能量,不但可供蛹期组织器官分化作用;

        同时有些种类的成体也是靠幼虫期积累的能量来生活,以至繁殖后代。

        昆虫这种吐丝作茧的本能,是其长期进化的过程中,御敌及应付不良环

        境的一种适应。

        红虫在清晨时最红

        红虫是一类低等小型的甲壳纲动物,广布于全世界,约有400多种,体

        长1~2毫米,一般不超过1毫米,养金鱼的人常到小河里捞来红虫喂鱼,它

        含有鱼类必需的全部氨基酸,是水产养殖业的优良饵料,因此自古就叫鱼虫。

        红虫身体侧扁,卵圆形,极少数是圆柱形的,头胸甲形成壳瓣,如蛤蜊

        的贝壳,腹缘裂开,背缘向后延伸形成针状壳刺,头部在壳瓣之外。头的腹

        侧有复眼一对,两相连合,黑色,有肌肉控制而时时转动,另外还有单眼,

        都只能感受光的强弱。第一触角小不分节,其中有触毛和嗅毛,第二触角粗

        壮,有分节的分枝,所以又称枝角类。触角节上有强大的游泳刚毛是游泳器

        官,划水时,时划时停如在水中跳,故又名水蚤,胸部有4~6对胸肢,成为

        摄食器官,它们从水中滤取酵母菌等各种细菌,一只红虫一昼夜可滤取2~7

        万个细菌。它们的壳瓣腹缘裂缝及其刚毛等结构可以阻挡大的颗粒进入壳瓣

        内,胸肢自后向前拨动本流,每分钟200~600次,拨得越快吃到的细菌越多。

        胸部的背侧上方为心脏,下面是很大的育儿囊。

        它们生活在各种静水和流速小的溪流里,大多栖居在暂时性的浅水池

        沼、坑塘、沟洼等小型水域,在温带地区,多出现在晚春和初秋,大量繁殖

        时使水呈棕红色,所以称之为红虫。为什么水体中红虫大量繁殖时,使水呈

        红色呢?原来红虫血浆中含血红素,因而身体呈红色。血素越多,身体越红。

        血红素含量与水中含氧量成反比,当红虫大量繁殖,水中的氧被消耗,即含

        氧量下降,红虫体内脂肪体等结构产生更多的血红素,以获得更多氧气,这

        时一个个红虫都是红通通的,水也就被映得通红。那么为什么清晨时红虫最

        红呢?同上面的道理一样,红虫颜色越红,说明水中含氧量越低,因为水中

        植物经过一夜没进行光合作用,不但不放氧还消耗水中的氧,因此清晨时水

        -----------------------Page12-----------------------

        体中含氧量最低,红虫也就最红。

        水产养殖中,含氧量的多少是养殖成败的关键因素。通过红虫的颜色就

        可以大致知道水中的含氧量是否缺乏,以便及时增氧。红虫本身也能增氧,

        是由于其大触角和胸肢的拨动,促使氧在水中的溶解量增加,据实验,一升

        水中含有50头红虫类就使溶氧量将近增加一倍。氧的增加,使水体污染物氧

        化,从而使水得到净化。另外,红虫也取食由动植物尸体和动物粪便的碎屑

        以及分解物形成的小颗粒,这些颗粒统称为腐屑,它们被不停地拨动水流的

        胸肢滤取,起到清除污物的作用。可见小小的红虫也是人类的好朋友。

        毛囊虫寄生于人的鼻子尖

        毛囊虫的大名是蠕形螨,和蜱同属蜱螨目。它与蜱不同之处是体极细长,

        像极小的蚯蚓,因而称之蠕形。长约0.1~0.4毫米,乳白色、半透明身体

        分三部,即:颚体(假头)、足体、末体。颚体平时藏入口前腔内,足体有

        4对足,足尖有锚状叉形爪,幼虫期有3对足,末体指状。全身有明显环形

        皮纹。

        已知蠕形螨有120多种和亚种,最常见的为38种,其中只有毛囊蠕形螨

        和皮脂蠕形螨寄生人体,其它种类均寄生于多种哺乳动物体表或内脏中,从

        而引起皮炎和动物的内脏病变等。

        毛囊蠕形螨寄生于人体的头皮、**、面部、胸、臂等处的毛囊内。以

        其颚体朝向毛囊底部各足紧贴毛囊上皮,一个毛囊内常有6个以上虫体群

        居,多时可达18个。成虫和若虫多分布于毛囊皮脂腺管的上端,卵和幼虫以

        及部分成虫在毛囊皮脂腺管内和皮脂腺内。皮脂蠕形螨常单个寄生在皮脂腺

        和毛囊中,致病力较低。它们刺吸人体细胞和皮脂腺分泌物,少数取吸角蛋

        白。由于嗜习吸食人体皮脂,所以在皮脂腺丰富的颜面部感染率高,尤以鼻

        尖最高,为69.7%、鼻翼为68.3%,颏56.8%外耳道38.5%。它们的

        寄生引起毛囊虫皮炎,在鼻尖、鼻翼两侧出现皮肤弥漫性潮红、充血,并有

        散在集簇的针尖大至粟粒大的红色丘疹,即形成酒糟鼻,严重时可累及额、

        颏、颊及眼周皮肤,以至躯干、上肢,出现散在性红色斑丘疹,在婴儿背部

        湿疹状红斑疹。

        毛囊虫是怎么传播的,目前了解很少。据报导毛囊虫在白天可出现在面

        部皮肤表面,可通过接触而传播,如婴儿通过与有毛囊虫寄生的母亲的密切

        接触和喂养而感染上毛囊虫。

        蜗牛先出犄角后出头

        蜗牛的头部有两对能伸缩的触角,人们把它们比作牛角,其实与牛角的

        功能不同,它不是武器而是感觉器官,前面一对小触角有嗅觉功能,后面一

        对大触角有触觉和视觉功能,对蜗牛了解外界情况太重要了,没有触觉,它

        将到处碰壁,没有嗅觉,它将找不到食物,当休息时,触角翻转缩入壳内。

        当它爬行时,触角首先伸出,大的长触角就像盲人的探路杖,当大触角接触

        到障碍物时,就立即改变前进方向。大触角顶端各有一眼,也叫眼触角,眼

        是浅杯形的,杯壁由许多排列整齐的视细胞形成,叫视网膜,视细胞底部连

        着视神经纤维,这些神经纤维集合成视神经,通到脑。但视力很差,弱光下

        -----------------------Page13-----------------------

        能看到约6厘米远,强光下则只能看到0.4~0.5厘米远,从而能分辨白天

        和夜晚,这是和它生活在阴暗处,以及只在黄昏或夜间出来活动相适应的。

        小触角在口触唇附近,也叫唇触角,有嗅觉作用,若受损伤,它就难以

        找到食物。在口周围的背、腹、侧触唇的突起上,都富有触觉作用。正因为

        触角的种种作用,所以蜗牛总是“先出来触角,后出来头”。

        蚯蚓体表常是湿润的

        蚯蚓生活在潮湿的土壤中,如果体表是干燥的话就无法钻上,而且蚯蚓

        是通过体表呼吸的,体表没有水分就不能进行气体交换。

        蚯蚓的皮下有丰富的毛细血管网,血液中的二氧化碳和体表液体的溶解

        氧进行交换,若体表干燥,就会窒息死亡。平时,由于土壤潮湿,或皮肤粘

        液腺分泌粘液,以及在环毛蚓自第12与第13节间起,每节的节间在背中央

        均有一个背孔,由此可喷出体腔液,保持体表湿润。那么,是不是土壤越湿,

        溶解的氧就越多呢?如果是这样,为什么大雨后,大量蚯蚓爬出洞来?因为

        土壤里有许多空隙,平时有水吸附在土粒周围,空气充满在空隙里,大雨后,

        土壤空隙里注满了水,排挤了空气,造成水中溶氧量减少,于是蚯蚓纷纷出

        洞。雨后出洞的蚯蚓,因天晴日出,尚未来得及爬回洞穴,就干死了。蚯蚓

        的抗旱能力是很脆弱的。据实验,将蚯蚓置于缺氧环境中30小时,常可排出

        二氧化碳,说明蚯蚓也可进行厌氧呼吸。

        陆栖蚯蚓的耐水能力怎样呢?因不同种而有很大差别。有的能耐几天,

        有的可达一月之久,因此可把蚯蚓投入鱼池喂鱼。水栖蚯蚓有的具丝状鳃作

        为呼吸器官。

        蛾子和蝶类的活动

        昆虫的活动规律是多种多样的,就昆虫日夜活动这一规律来说,可分为

        日出性昆虫和夜出性昆虫两类。无论是日出性昆虫还是夜出性昆虫,之所以

        有这种或那种规律,是和其光感受器官有着直接关系的。

        一般来说,昆虫的感光器官是单眼和复眼。据研究,昆虫的单眼主要功

        能是感光,一般对颜色与形状并不感知。而复眼不仅是感受光,而且能辨别

        颜色和图形。

        日出性昆虫和夜出性昆虫的复眼都是由许许多多的小眼组成的。例如,

        苍蝇的复眼是由4000多个小眼组成,龙虱的复眼有9000个小眼,蜻蜓的复

        眼由28000个小眼并集成的,蝶蛾类复眼有12000~17000个小眼;然而也有

        少者,蚊子的复眼由50个左右小眼组成,工蚁的复眼仅由12只小眼组成;

        奇怪的是蜜蜂,在同一种蜜蜂中,工蜂的复眼有6300个小眼,蜂王的复眼有

        4900个小眼,而雄蜂的复眼竟有13090个小眼。这些小眼结构,在日出性昆

        虫和夜出性昆虫是极不相同的。由于小眼结构的不同,组成的复眼对物体光

        线的成像也是不一样的。

        蝶类复眼成像的特点是:每个小眼只接受直接射入这个小眼内的光线,

        光线在小眼的视杆细胞上形成该光线的一个光点的像。而其他方向斜射光线

        均被色素细胞吸收而不能在小眼内的视杆细胞上成像。因此,物体光线在复

        眼内形成的像是由每只小眼形成的一个个光点像拼凑而成为一个完整的像。

        -----------------------Page14-----------------------

        这种像被称为并列像。这种复眼被称为并列像眼。由于并列像眼的每只小眼

        只接受直接进入该小眼内的光线,故射入的光线强度必然要强;而夜晚光线

        与白天相比,强度要弱得多,具有并列像眼的昆虫如蝶看不见物体,这就决

        定了它白天活动的习性。

        蛾类复眼的成像与蝶类不同,其特点是:由于小眼比蝶类相对延长,视

        杆远离晶锥;视杆与晶锥之间有透明的介质相连,晶锥周围色素细胞内的色

        素可随光的强弱而上下移动。这些特征使每个小眼的视杆不但可接受直接射

        入这个小眼内的光线,同时还可以接受若干邻近小眼侧射或反射进来的光

        线。这样,在一个小眼视杆上形成了互相重叠的像。因此,物体光线在蛾复

        眼内形成的像是由每只小眼多次感受光而形成一个物体完整重叠像的。这种

        复眼称为重叠像眼。由于是重复接受光线成像,蛾类能在光线很弱的情况下

        看到物体。这是蛾类夜晚活动的原因之一。

        其次,我们在生活中可能有过这样的经历。当你受到极强光线照射,而

        这极强光线是直接射入你的眼睛,你若不闭眼睛的话,你会感到你的眼睛只

        看到一片白,这种白色无边无沿,而你的眼睛同时也会看不到任何物体。这

        种现象在雪地中常见,故称为雪盲。这里的关键是“盲”。盲也就是看不见,

        无视觉效果。好在人眼有眼睑和瞳孔,可用来调节进光量并避开强光。而蛾

        子的复眼中的两个小眼既无眼睑也无瞳孔,无法抑制和调节进入眼的光量。

        在白天光比夜晚强若干倍,蛾类眼的成像系统重复受光而重叠成像,实际上

        强光刺激造成了类似“雪盲”现象,反而使蛾子在白天什么也看不见。这就

        是蛾子白天不能活动的第二个原因。

        蝶蛾在长期进化过程中,由于眼结构及对光的适应,逐步形成了这种生

        活习性,并一代一代通过遗传的方式延续下来。

        据推测,蛾子在夜晚飞向灯光可能是上述各种原因的综合。即当蛾子在

        远离强光时,接受到射入的光线而成像;但当它飞近强光时,由于“盲”的

        现象发生,使其毫无办法地遭到了灭顶之灾。

        小蚕习光,大蚕习暗

        昆虫和光的关系密切,有些昆虫趋于在日光下活动,有些昆虫趋于灯光,

        还有些昆虫则回避各种光线。

        在养蚕的实践中,人们发现,小蚕习惯亮光,大蚕习惯暗,这是为什么

        呢?

        蚕对光的趋性,各龄是不同的,但对太阳的直射光线都是回避的。蚁蚕

        对散射光和灯光有较强的趋向性,至一龄末期就开始渐渐减弱。蚕儿习光与

        否,实际上并不是光线的作用,而是蚕长期在野外生活对环境的一种适应。

        蚕在其生活中,食桑叶。蚕的嗅觉相当敏锐,不仅仅能闻出是否是桑叶,

        还能区别桑叶的鲜嫩程度。幼蚕由于体小,消化与咀嚼不如大蚕,特别适食

        嫩叶,嫩叶多在树尖和枝尖,此处受光照也强。因而形成了习光的趋性。大

        蚕食量逐渐增加,其身体结构能适应不太鲜嫩的桑叶,并且由于体内需积累

        营养,它们的食量增加,仅食用嫩叶已不能满足身体需要,处于桑树中部和

        枝条中部的叶已能满足蚕体的需要,此处与树尖,枝尖相比,光线较暗,故

        形成了适暗的趋性。据实验表明,蚕体对光的趋向性不如对食物那么明显,

        而对桑叶的趋向性却有明显的差异。实验证明,蚕体对过熟和干燥的桑叶是

        -----------------------Page15-----------------------

        不适应的,同时证明桑叶发出的气味是蚕取食的标准。各龄蚕对各种鲜嫩程

        度的桑叶是凭其嗅觉严格区别的。

        有的昆虫能远走高飞

        雨过天晴,常可看见蜻蜓结队飞行,在泉边或花丛中,常可见彩蝶飞舞。

        据报道,曾有人在远离陆地2000公里的大西洋上空看到过飞翔的蝶群。还有

        人不止一次地报道过,某种蝶不远万里从北美大陆迁飞到墨西哥。也有人报

        道说,菜粉蝶、金龟子每小时飞行7~11公里,牛虻每小时飞行20~50公里。

        密蜂每小时飞行10~20公里。天蛾每小时飞行54公里。粘虫能以每小时20~

        40公里的速度连续飞行7~8个小时,蝗虫在大发生的时候,可成群在一公

        里的高空以每小时15~30公里的速度连续飞行两三天之久。就是小小的蚜

        虫,每小时也能飞行两公里左右,其飞行高度在400米左右,也有人曾在3970

        米的高度捕捉到过它。蜻蜓的飞行技术应属是高超的了。它可以以每小时4~

        10公里的速度飞行,并且是时上时下,时而悬定在空中,时而绕其翅尖作“8”

        字形盘旋,时而作倒退的飞行,技艺之精湛无与伦比,为什么这些昆虫能如

        此远走高飞呢?

        原来昆虫有宽大,轻巧而结实的翅。昆虫的翅就像一架大风筝似的。宽

        大的翅上铺着薄而透明的翅膜,翅膜上面布满翅脉,翅脉形成蛛网般的翅室。

        这样就增强了翅的强度。

        昆虫的翅是由其胸部背板侧缘向外扩展而来,着生在胸部两侧近背面

        处。昆虫在飞翔时,翅主要是上下运动。并伴随着前后倾斜运动。

        翅的上下拍击运动主要是依靠背纵肌和背腹肌的交替收缩的作用。当背

        腹肌收缩,背纵肌呈松弛状态时,背板被往下拉,翅基部被带着往下,翅面

        随着向上举。反之,当背纵肌收缩,背腹肌处于松弛状态时,背板上拱,翅

        基被往上带,翅面因而下落。

        在翅上下拍击的同时,由于前上侧肌和后上侧肌的交替收缩,使翅产生

        倾斜运动。上下拍击活动和倾斜活动是同时进行的。就是说,翅上举时,翅

        前缘向后上方划动;翅下落时,翅的前缘向前下方划动;翅上下拍击一次,

        翅面就沿其纵轴扭转一次。这种运动,似乎和人们摇扇子相差无几。

        昆虫翅的上下拍击和前后扭转运动使虫体周围产生定向气流,虫体前方

        和上方形成低压区,而在虫体下方和后方形成高压区,利于昆虫前进和向上。

        昆虫翅的合理结构和翅的拍击与扭转运动,使昆虫得以快速地远走高

        飞。

        另外,有些昆虫在长途飞行的路途上,它们有时仅是张开双翅,无须摆

        动翅膀,借风与气流将身体托起,巧妙地利用风势滑翔着漂洋过海。

        牛虻爱追游泳的人

        不知你注意过没有,平时你很少见到牛虻。然而,无论你在游泳池还是

        在池塘河湖里游泳时,牛虻却追着你,瞅准了就叮你一口。越是游泳人集中

        的地方,你挨叮的机会越多。为什么游泳池会有这么多的牛虻呢?

        原来,牛虻的成虫是以吸食人畜血液为生,因而血通过皮肤散发出来的

        一些气味(多种氨酸和胺混合后产生的)对于牛虻来说特别有吸引力。牛虻

        -----------------------Page16-----------------------

        的嗅觉特别敏锐,只要有一些这种气味它们便能从很远的地方嗅到,当人们

        在游泳池游泳时,由于激烈的运动,血管扩张,体温也有所升高,这种气味

        的物质散发的量就大一些,气味就浓一些。又由于游泳池人比较多,体表大

        部分暴露,增加了气味的浓度和散发速度。牛虻敏锐的嗅觉必然对此气味感

        觉的也就强些。再加上牛虻一般都生活在水畔,就很容易随着人所散发的气

        味而集中到游泳池来追逐游泳的人,饱餐人血了。

        蝴蝶飞行时没有声音

        苍蝇、蚊子飞过的时候总是可以听到嗡嗡声。尤其是夜深人静,当蚊子

        向你飞来,真好似一架轰炸机,拖带着刺耳的轰鸣向你袭来。而你在溪边或

        花丛中见到翩翩起舞的蝴蝶,它们飞行时却无声无息。也许有人会说,这是

        因为苍蝇、蚊子会鸣叫,蝴蝶不会鸣叫的缘故。据科学家研究表明,苍蝇、

        蚊子、蝴蝶都没有鸣器,因而也都不会鸣叫。那为什么苍蝇、蚊子飞过来时

        能听到声音呢?

        原来,我们之所以能听到声音,是它们的翅振动引起的,在空气中传播

        的振动波对耳朵的作用。我们的耳朵能觉察到每秒16~20000次振动的波,

        在这个范围内我们就感觉到了声音。高于或低于这个范围的波我们就感觉不

        到声音。

        我们可以用一扇子,先是慢慢的扇动,你不会听到什么声音;当你扇动

        得很快时,就会听到唿唿的风声了。

        昆虫飞行时发出的声音,也是这种道理。据人们研究:苍蝇飞行时每秒

        振翅147~220次,伊蚊每秒振翅587次,有的摇蚊每秒振翅1000次,蜜蜂

        每秒振翅180~203次;然而凤蝶等每秒振翅仅有4~10次。正因如此,蚊蝇

        等飞行时,振翅的频率通过空气传播到我们耳中被感觉到,我们就听到了它

        们飞行时的声音;而蝴蝶飞行振翅的频率低,通过空气传播到我们耳中,我

        们不能感觉到,我们也就听不到它们飞行的声音了。

        清晨蝴蝶飞不动

        夏日清晨,当你来至昔日彩蝶飞舞的泉边或花丛时,竟然看不到一只蝴

        蝶在翩翩起舞。它们都到哪里去了呢?若是你等到风和日暖的午间,它们又

        会像昔日一样,在花丛间、泉水边舞动着美丽的翅膀。若是你有幸清晨在花

        枝上看到一只漂亮的凤蝶,你可以很容易地就能捉到它;若是你想让它起舞,

        你大概会看到一个十足蹩脚的“演员”。它的翅好像有千斤之重,无论怎么

        努力,就是飞不起来。为什么蝴蝶飞不起来呢?

        这还要从温度说起。世界上一切生命活动都与温度密切相关。生物的体

        温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方面为体内营养物质氧化产生的热能,另一方面是来

        自外界环境的温度,即辐射热。这些辐射热对于生命活动来说,有着极为重

        要的作用,并且成为某些动物体温的重要来源。

        从动物的情况来看,世上的动物有变温动物和恒温动物两大类。变温动

        物的体温不恒定,再加上体表又没有良好的保温结构,体内产生的热很容易

        散失。它们的体温,基本上取决于环境给予的热。蝶类等昆虫就是属于变温

        动物。

        -----------------------Page17-----------------------

        既然蝴蝶是变温运动,它们的体温也就随着周围环境温度变化而改变。

        因此,它们的活动也就直接受外界温度的支配。温度适宜时,它们就翩翩起

        舞了。一般来说,昆虫活动的最适宜温度在25~35℃。清晨气温较低,蝴蝶

        活动所需的体温不够,因而活动迟缓。即便你去捕捉虽已威胁到它的生命安

        全,它想逃跑也是“力不从温”,体温不适,只好坐以待毙了。

        蚕吐出洁白的丝

        家蚕习食桑叶,柞蚕习食麻栎叶,蓖麻蚕习食蓖麻叶。但这并不是说蚕

        不吃别的植物叶。不管怎么说,蚕吃的鲜嫩叶子都是绿色的,然而它们吐出

        的丝却都是白色。为什么呢?

        首先来看一下叶子的成份。鲜桑叶等叶子中大部分是水,此外还含有蛋

        白质、糖类、脂肪、矿物质、纤维素、有机酸等。还有植物制造养分的“机

        器”——叶绿素。叶绿素的颜色使叶子呈现绿色。

        蛋白质、糖类、脂肪和矿物质等是蚕体内形成蚕丝的原料。而蚕丝中,

        其主要成份是蛋白质。

        蚕吃进桑叶后,叶子在蚕的消化道里,经消化液中各种酶的分解,叶子

        中的蛋白质、脂肪、糖类和矿物质被蚕吸收;而纤维素、被破坏分解的叶绿

        素等吸收不了的物质被排出体外,变成了黑色的蚕沙。

        在蚕体内,被吸收的物质又经一系列的变化,成为甘氨酸、丙氨酸、丝

        氨酸等氨基酸。然后,再通过丝腺,使这些氨基酸合成为丝素、丝胶等蛋白

        质。

        桑叶经过这么一系列的分解消化,而后又被蚕体合成为洁白的蚕丝。而

        叶子中的绿色在被分解破坏后,已随蚕沙排出体外。

        叫个没完的蝉

        夏天,蝉在树上叫个不停,真吵人。但是,蝉只有雄性的才会鸣叫。雌

        蝉听到雄蝉的叫声,便会赶来同雄性交尾。因此,蝉叫起着传宗接代的作用。

        雄蝉的发音器官位于腹部,雌蝉不发声,但在腹部有听器。

        蝉是长寿的昆虫,它最少能活4~5年,有的能活10多年。它的一生主

        要是在地下度过的。雌蝉把卵产在树干和树枝上,然后就了此一生。冬天过

        去了,卵变成幼虫,然后钻进土里,蝉的幼虫在地下吃树木的嫩根长大,在

        地下生活好几年后才爬到地面上来,轻轻地脱去壳,变成蝉。雄蝉很快开始

        了求爱的鸣叫。它们在地上生活的时间很短,一般为1—3星期。蝉是危害园

        林的坏蛋,成虫吸食植物汁液,而幼虫在地下吃树木的嫩根。

        ;


  https://www.dldwx.cc/xs/74457/383854518.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dldwx.cc。都来读手机版阅读网址:m.dldwx.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