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来读 > 晚唐逆流 > 第46章 一石三鸟之计

第46章 一石三鸟之计


许州被围的第六日,城中矢尽。周岌心里明白,如果陈州的援军还不到,他的末日就要到了。

        周岌已经不敢登城督战。倒不是怕城外射进来的巨石,而是他隐隐有种感觉,属下看他的眼神有些不对。就好象豺狼盯着猎物,随时可能扑上来。

        这有可能是周岌的错觉,也可能不是。因为他已经听到军中流言,说监军杨复光有令,城破之日,只惩首恶,其余不究。可以想见,面对越来越糟的局势,手下人都在等着他最后的命令——投降。

        对于周岌手下人来说,投降唐军,不过是换一个效忠的对象而已。没什么心理障碍。但对周岌来说,投降很可能就像流言那样的结果,被当作首恶治罪,死路一条。

        与手下人截然不同的心态,导致周岌越来越神经质,生怕手下人忽然就涌上来,将自己捆了献城投降。因此他近几日几乎不去前线,只躲在府中发号施令。明知大事将去,却又下不了投降的决心,如此度日如年。

        五月二十九日,发生了一件事,终于帮周岌下了投降的决心。蔡州刺史秦宗权的大军抵达许州城南,足有三千之众。墙倒众人推,鼓破万人捶。很显然,老冤家秦宗权不请自来,不可能是来帮自己解困的,只可能是来分一杯羹的。

        蔡州军的出现,就是压垮周岌的最后一根稻草。

        周岌换上一套崭新的官袍,将忠武军节度使的大印封好,准备出降。他还算仁义,投降前派人通知了黄巢派来许州监督自己的监军,说自己油尽灯枯,无力抵抗,准备出降。让监军自行决定突围还是出降。

        许州城外,王建的舞阳军也停止了进攻。

        突然在背后出现的蔡州军让王建摸不着头脑。不知对方是敌是友。这种情况下,王建只能先做最坏的打算,停止攻城,转而防备蔡州军。

        王建和秦宗权以前也是同僚。但他俩之间没有什么交集。王建只知道秦宗权不服周岌调度,依此判断,蔡州军应该不是许州的援军。那是己方的援军吗?监军杨复光又没有提前知会过这件事,恐怕也不像。极有可能,秦宗权不过是来浑水摸鱼的。谁赢他就帮谁,只为分享胜利果实。

        实在是可恶,如果是这样,就断断不能让蔡州军逼近许州,我舞阳军拼死拼活打了六天,眼看着就能拿下州城,怎容你蔡州军来摘桃子?

        王建打定主意,命令全军收缩,暂时不理摇摇欲坠的许州城,盯紧蔡州军,只要蔡州军有攻城的企图,不惜与之一战。同时修书送往临颍的杨复光处,询问杨监军可知蔡州军来意。

        三千蔡州军驻扎在临颍之北,许州城南。距离王建军十五里扎营。

        蔡州刺史秦宗权并没有亲自来。统兵的主帅是蔡州牙将王淑。另有鹿晏弘、鹿晏毅、韩建、李师泰等偏将。

        王淑到了许州,也感到疑惑。秦宗权给他的命令是,协助杨复光的军队拿下许州,尽可能多的缴获战利品,尽可能少的损耗人马。基本就是一个来摘桃子的命令。在王淑的预想中,许州城外此刻应该是一场酣斗,攻守双方正杀得筋疲力尽,只要自己大军一到,杨复光军就会拍手相庆,夹道欢迎。然后与自己的三千人马合兵一处,一鼓作气拿下许州。

        没想到等待自己的不是友军欢迎,而是一股浓浓的敌意。几个突前的哨探甚至被前方攻城的王建军绑了。也不知此刻是死是活。

        王淑完全搞不清状况,不知道是哪个环节出了岔子。虽然对王建军非常愤怒,却又不想兵戎相见。毕竟刺史给自己的命令是来当援军的。哪有援军到了先跟被援的打起来的?他此时还是认为多半是沟通出了问题。于是修书两封,一封送与杨复光,询问情由。另一封送回给秦宗权,禀明情况。

        再说许州城里,节度使周岌正要出降。忽然亲信禀报,说大唐忠武监军杨复光求见。周岌大吃一惊,没听错吧?杨复光求见?在哪求见?杨复光进城了?

        周岌跟亲信再三确认,自己没听错,杨复光此刻真的就在许州城内,要求见自己。

        这可真是奇了!周岌心想,杨复光你葫芦里究竟卖的是什么药?这仗你眼看就要赢了,为什么忽然只身犯险,跑到我的掌心来了?就不怕我拿你当人质,反败为胜吗?

        带着满脑子的问号,周岌见到了杨复光。

        杨复光是他的老上司了。这回一见面,周岌却不知道该怎么办了。执什么礼呢?拜还是不拜?如何应对?自己本来已经准备好一副认怂的嘴脸,就要投降了。这忽然又在自己地头碰面,要不要换一副强硬点的面孔?

        这一纠结,半晌没有言语。杨复光却迎了上来,满脸堆笑的扯过周岌的手说:“周使君别来无恙啊!昔年一别,咱家和你快两年没见了吧?”

        两句话让周岌放松了心情,忆起当时杨复光在许州做监军,自己为牙将的日子。一时间找到了自己的角色,朝杨复光施礼道:“下官见过监军。”

        二人宾主落座,周岌问:“前线战事正紧,监军不惜犯险,深入危城,不知所为何事?”

        杨复光笑说:“咱家特为救你而来。”说罢从袖中取出一封信件,递与周岌。

        周岌拆开一看,是陈州刺史赵犨给自己的回信。原来落入了杨复光的手中,难怪迟迟没有音讯。周岌看了几句,不觉汗下。赵犨信中毫无半点援救自己的意思,反而通篇都是劝降之语。大谈大唐气数未尽,巢贼日子长不了云云,让自己识时务,早降唐。周岌看了,也怒不起来,只是更加觉得大势已去。

        杨复光说:“陈州方面,也就这样了。蔡州方面最近有一支兵马过来,咱家也不知道他们是何意图,所以特来问问周使君,这是你叫来的援军吗?”

        周岌抬头看了看杨复光,看不出对方的话有几分真假,过了好一会才说:“不是我叫来的。”

        “哈哈哈哈!”杨复光忽然大笑,说:“我跟你说笑的。蔡州军其实是我叫来的。”说罢又递给周岌一封信。周岌看了,正是张寻当初拦截到的那封。信中明明白白说了,秦宗权派兵来支援杨复光,一同攻许州。

        周岌什么都明白了,长叹了一口气,说:“监军是来劝降的?”

        杨复光又露出了那种自觉比别人高明时的笑容,说:“还用得着劝吗?我不来你也准备好投降了吧?”

        周岌黯然失色,却又隐隐有些不忿,心说那你是特地来羞辱我的吗?心中如此想,口中却什么话也没说。杨复光却说:“我是来劝你不要投降的。”

        “什么?监军这是何意?”杨复光再次让周岌感到意外。彻底的意外。

        “我希望你不要投降。而是宣布弃暗投明,复归朝廷。咱家此行,其实是代表唐廷,来与你这个忠武军节度使议和的。”

        “为什么?我不明白。我如今大势已去,哪还有议和的资格?”

        “我说你有,你就有。”

        杨复光将自己的计划和盘托出。他要求周岌公开宣布复归唐廷。以此为功劳,杨复光负责向唐廷奏保周岌继续做大唐的忠武军节度使。作为交换,周岌答应不追究王建的反叛行为,还要正式同意,将原本属于自己麾下的舞阳军,交给杨复光统领。并在财力物力上全力支持杨复光反攻邓州。而秦宗权的蔡州军,则由杨复光负责打发掉。

        这对周岌来说,简直是好到不能再好的结果。他没有任何理由拒绝。

        “杨公大恩大德,岌无以为报,愿为杨公效犬马之劳!”周岌当即跪地磕头。杨复光将其扶起,说:“你还有一件事需要完成,听说巢贼的监军还在城里,你得去解决掉。”

        周岌当即点兵,直扑驿馆。可怜大齐的忠武监军,还没搞清楚怎么回事,就身首异处。

        事后杨复光向唐廷报功,说自己只身赴宴,一席话劝降周岌。而诛杀伪齐监军的功劳,就安在了自己的干儿子杨守亮身上。这就是后世的历史书上所记载的情节。

        王建收到了杨复光的回信,让他严防蔡州军偷袭,说蔡州军是周岌找来的援军。王建见信非常紧张。自己不足三千人马,攻城六天,士气虽盛,却已是强弩之末。面对数量占优的蔡州军,如若城里城外夹攻,自己断无胜算。

        王建感叹,自己还是没有当节度使的命啊!眼看煮熟的鸭子,竟然就这样飞了。义兄晋晖安慰说,凡事还是看开些,以舞阳军现在的实力,执掌一州尚且吃力,过早成为节度使也未必是好事。王建听了,觉得有理,心里也舒服了一些。

        没过多久,又收到杨复光的来信。说监军杨复光只身犯险,深入敌境,竟然凭借三寸不烂之舌,说服了周岌投降!王建顿时对杨复光肃然起敬,叹曰:“内侍果非寻常人!浑身是胆!”晋晖却担忧的说:“周岌摇身变为大唐的忠武军节度使,这忠武军地界,日后怕是再无我兄弟二人的容身之处了!”王建说:“杨公乃当世人杰,上达天听,下服百官。我们以后就追随杨公,也未必不能建功立业!”

        杨复光的一石三鸟之计,眼看就要获得全功。却不想人精之外还有人精。蔡州刺史秦宗权收到王淑的密信,当时就明白了王建为何戒备自己,是怕被抢了功劳。继而又获知周岌被杨复光劝降,秦宗权连骂杨复光是个老狐狸。这就是典型的狐假虎威啊!借着自己和王建的兵势,活生生将周岌逼降了,却对外只说是自己劝降的,既让周岌保全了名声和位子,又可以半点功劳都不分给自己,真是岂有此理!

        秦宗权当即给王淑下了一道密令,让其找个借口混入许州,无论如何必须击杀周岌!秦宗权心想,我不管你们之间达成了什么协议,只要我弄死周岌,这忠武军节度使的位子,还得由我来坐!


  https://www.dldwx.cc/xs/89459/454730115.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dldwx.cc。都来读手机版阅读网址:m.dldwx.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