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来读 > 晚唐逆流 > 第115章 战鼓惊山欲倾倒

第115章 战鼓惊山欲倾倒


在乾陵擂鼓,这种“大逆不道”的歪招,还真就宋文通和耶律苏察能想得出来。这俩人一个出身河朔,一个长在漠北,心中都缺少对大唐皇室的敬畏。否则换一个人,是绝对不敢如此打搅先皇陵寝的。

        但这招偏就好使。有鼓声,就说明有战事。只要乾陵鼓声不绝,就说明援军还在搏杀,奉天守军就有坚持下去的信心。

        也正是因此,王璠不惜调集重兵,也要让鼓声平息。

        五千齐军,在游弈使刘瑭的率领下,将乾陵团团围定。齐军排出整齐的军阵,黑压压一片,将神道挤得满满登登,迅速向梁山主峰逼进。

        面对如潮水般涌上来的敌军,鼓手们的心理压力倍增。

        “鼓声不要乱!”

        歇息了一会的宋文通,又亲自上阵,压住鼓点。

        乾陵虽然有城,但宋文通与耶律苏察早就商量好了,守山不守城。他们手头只有千余人。若分守四座城门,兵力就摊得太薄了。不若全部退守山顶。

        当然了,这样一来,自己的退路也就没了。当年马谡在街亭就是因此失败。不过,宋文通心里盘算的是,奉天城三万唐军,还会坐视不管吗?

        刘瑭过阙楼,破城门,一路没有遇到任何抵抗。正志得意满之时,到了梁山脚下,顿时直皱眉头。在他眼前,是立陡立陡的一座山,鼓声就是从山顶传来。

        刘瑭真想骂擂鼓的人祖宗十八代。周围大片大片的平原,在哪打仗不好,非得蹲到山头上擂鼓,真他妈的欠揍!

        可究竟怎么揍呢?刘瑭犯了难。他多高的城都攻过,但还是头一回攻这么大一座坟堆儿。数千级石阶通往山顶,体格再棒的军士,爬上去也得喘上半天,哪还有力气跟唐军作战?

        一个参军出了个主意,建议每上一百级石阶,就让士卒们休息一会。逐级逼近山顶。临近山顶时可以让大家歇足了再战,体力上就不会吃多少亏。

        刘瑭觉得这个主意不错,另一个参军却表示反对。

        “大帅要求我们尽快平息鼓声,按这个办法,这仗得打到什么时候?”

        刘瑭一听也是,得了,打吧,反正爬山的又不是自己。他一声令下,首批一千人就喊着口号向山顶冲去。刚爬上去三分之一,口号就已经喊得上气不接下气。爬到一半,就一句口号声都听不见了。漫山都是嘿呦嘿呦喘着粗气的声音。

        刘瑭不指望这一波人能拿下山顶了。他大手一挥,第二波一千人又冲了上去,这回没人再喊口号了,全都老老实实的闷头爬山。

        宋文通敲得累了,将鼓槌递与身边的军士,到了前线。山顶的最后一级石阶前,已经被唐军用横木堆出了一道防线。唐军就躲在横木后面,只要齐军爬上来,迎接他们的就是弓弩齐发。

        很快第一波齐兵就爬了上来,距离山顶已经仅有数十步的距离。博野军都看着宋文通,等他放箭的命令。

        宋文通却迟迟没有下令。他探出头往山下看了看,发现齐军最前面的士兵,都成了慢动作,虽然口中喊着冲啊杀啊,但脚下却是一步一步的往上挪。

        “别浪费箭了。有胆的跟我冲下去,让他们见识见识啥才叫冲杀!”

        宋文通拔出腰刀,翻身越过了横木。好似猛虎下山一般,一步四五个石阶冲向了齐军。他迎面一脚就把一个领头的踹下了山。那人翻滚着向下跌落,中途还带倒了好几个。

        爬到山顶的齐军已经丝毫没有还手之力,宋文通杀得叫一个兴起,拳打脚踢招招制敌,似乎找到了殴打老头老太太的感觉。

        数百人跟着他一路冲到了半山腰,将一千齐军撵得屁滚尿流。第二波攻山部队被前面的败兵堵着,寸步难进。宋文通得意得不行,将横刀向山下一指,豪言道:“龟孙们!给爷接着爬啊!哈哈哈哈!”

        这时一阵冷风吹来,宋文通刚杀得浑身是汗,被吹了个冷颤。他转身就要重回山顶,却傻眼了。娘了个撅的,刚骂完人家是龟孙,自己就要像龟孙一样往回爬,下次可得收着点跑了……

        乾陵的鼓声从午时一直持续到了未时将了,还没有停歇的迹象。奉天城里已是一片热血沸腾。看来援军人数绝对少不了,竟然跟齐军打了两个时辰,还在鏖战。

        齐克俭建议出兵支援,但仅获得了李昌符的支持。其余人不是默不作声,就是认为时机还不成熟。起码也得等到援军杀到城下,才好配合。最可恨是那个朱玫。援军没来的时候吵吵要走。这个时候却当了缩头乌龟。

        李昌符手下的凤翔军只有区区三千人,跟齐克俭两人加起来兵力还不到邠宁军的一半,还不及川军的零头。这点人出去只够给王璠打打牙祭。齐克俭无奈,只能继续忍耐着。

        然而城外的王璠却忍不了了。到底什么情况?五千人去了两个时辰了,鼓声依然不绝?乾陵守军到底有多少人?

        盛怒之下,他又调了五千人去乾陵,并给刘瑭下了死命令,天黑之前拿不下乾陵,提头来见!

        此时梁山之上,已经漫山遍野全是齐军。打了两个时辰,折损了近千人马,刘瑭终于采用了第一个参军提出的办法,一步一步往山顶挪。

        这招虽然费时间,却立竿见影。面对大批体力充沛的敌军,宋文通不敢再冲出去厮杀。只能凭依防线射箭。此时弓矢已快用尽了。

        鼓手们或是劳累,或是被漫山的齐军吓得乱了方寸,鼓声渐渐弱了下去。宋文通射出了他的最后一支箭,将长弓向山下一掷,高声道:“为我卸甲!”两个亲兵得令,立即上前,将宋文通的明光铠卸下。甲胄上已经扎了数支箭。

        宋文通光着膀子,露出浑身疙瘩肉,还有几处箭伤。他不顾伤痛,亲自擂鼓。同时声嘶力竭的喊道:“朝作猛虎行!”

        十九个鼓手齐声附和:“暮作猛虎吟!”

        “肠断非关陇头水!泪下不为雍门琴!”

        “旌旗缤纷两河道,战鼓惊山欲倾倒!”所有博野将士齐声高唱,气壮山河。

        这首诗叫做《猛虎行》。原为安史之乱时,李白怒斥河朔叛军的暴行所做作。未曾想因其朗朗上口,气势如虹,后来反成了河朔人自夸武功的民谣,在河北几乎家喻户晓。

        “秦人半作燕地囚,胡马翻衔洛阳草!

        一输一失关下兵,朝降夕叛幽蓟城!

        巨鳌未斩海水动,鱼龙奔走安得宁!……”

        此时已是十冬腊月,宋文通一通战鼓擂下来,浑身热气蒸腾。在他的带领下,博野军上下激昂,鼓声复振。终于又一次打退了齐军的进攻。

        刘瑭面无血色的站在山脚下。他身后的侍卫发现,山顶的鼓点每敲响一下,刘瑭的身子就会跟着轻微的抖动一下。

        阵亡齐军的尸体已经堆满了朱雀门前的广场,还在源源不断的从山上运下。只有将山路清理出来,才能开始下一波攻击。

        一个血肉模糊的尸体从刘瑭身前抬过,一件青铜器还嵌在亡人的面部,看形状像是一个破碎的香炉。刘瑭将头侧了过去。

        就在这时,五千援军到了。随之而来的,是王璠的最后通牒。刘瑭摘下凤翅盔,狠狠的摔在了地上。

        “儿郎们!随我来!山上矢尽,只要攻上去就可成功!”

        刘瑭竟然亲自带人攻山。他的判断没错,博野军不光矢尽了,所有能扔下去的东西也都扔光了,不然也不会把献殿里的香炉都扔下来。

        刘瑭很快就攀到了山顶,他喘着粗气说道:“给我直接冲上去,不要放箭!”看来他连一支箭都不想送给宋文通。

        博野军此时没有了任何远程的反制手段,只能等着齐军攻上来。横木也在之前的战斗中被齐军拽下大半,防线已不完整。双方在最后一级石阶上但凭血肉相搏。枪来刀往,血肉横飞,石阶上血流成河,下面的几阶,已经结了厚厚的一层血冰。但杀红了眼的齐军依然一步一跌的往上爬。

        宋文通终于沉不住气了。“快!去喊契丹人过来支援!”

        原来耶律苏察五百人一直守在北坡。这一面虽然更陡峭,齐军还是尝试了数次攻击。不过都被打退了。

        此时这边的形势还不太严峻,接到宋文通求援,耶律苏察立即带了两百人赶去南坡支援,几十个军士怀中还捧着一块圆滚滚的大石头。

        宋文通见耶律苏察很快就过来了,正想夸他几句,却看到了邓州军手中捧着的大石头。他很无奈的说:“不是说好不毁东西的吗?”

        原来,邓州军怀里的那些石头,竟然全是石头刻成的人头。宋文通认出来了,这些都是原本立在朱雀门外的番臣石像的项上人头。为了彰显大唐国威,乾陵修好后就将当时参加过高宗葬礼的六十多个藩国国王、王子的雕像立在了朱雀门外,每一个石雕服饰迥异,神态不同,背后还都刻着本人的国号、职务以及名字。

        这些石人在乾陵伫立了两百多年,没想到今天一日就全都变成了“断头之鬼”。耶律苏察也许早就料到矢尽这一刻,竟将石人的脑袋全都砸了下来,打算当作石弹来使。

        宋文通虽然没有什么文物保护意识,但还是觉得耶律苏察此举有点过分。他可能想得更多的是怕遭亡者报复。

        契丹人却若无其事的说道:“石人的脑袋重要,还是你的脑袋重要?”

        宋文通知道此时难以苛责,甩手道:“这不废话吗?给我狠狠的往下砸!”

        数十颗石弹劈头盖脸砸向了石阶上的齐军,刘瑭躲闪不及,竟被砸断了左腿……


  https://www.dldwx.cc/xs/89459/454730184.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dldwx.cc。都来读手机版阅读网址:m.dldwx.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