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来读 > 碧空 > 第三十三章 端午

第三十三章 端午


赫林好奇地看着几个汉人手上托个粽子发呆,不明白他们吃错了什么药。像是约定好的,全师的炊事班都煮了这种裹着杂粮的绿叶小团,那些平时凶神恶煞的军官一见这在他看来像是牲畜饲料的东西,居然黯然神伤了起来,有几个还偷偷掉了眼泪。让壶方官兵们大开眼界。

        “那叫粽子,汉人们过节时吃的。”他的哥哥达汉言简意赅地回答了这个问题。

        “此事要说到三闾大夫。话说他在汨罗江畔……”胡芝杭倒是不厌其烦地讲了一大通,可惜他这个蛮夷连汉话都听不全,要理解这种引经据典的掉文不知等到哪年哪月。

        “你说这粽子?”李雪鳞三两口消灭了一个,含糊不清地说道,“那什么……古时候汉人也分很多国家。有个国王很窝囊,他手下一个大官治国是把好手,却不被重用。他觉得这么下去肯定亡国,没希望,就跳江死了。没多久这个国家果然被人灭了。”

        师长的解释倒是好懂,但是——

        “这和粽子有什么关系?”

        “据说那大官很得民心,又爱国。老百姓为了不让鱼吃他的尸体,就做了粽子扔江里。”

        “那粽子不是该喂鱼?为什么你们都吃了?”

        李雪鳞打了个饱嗝,拍拍他的肩:“听说是为了纪念他投江,提醒大家能像他一样替自己的国家着想。嗯,应该是吧。这个大官虽然和他国王一样窝囊,至少还不算糊涂,看得见眼前的危机。后来灭他国家的那个大国统一中原,这个习俗就流传到所有汉人中。五月初五吃粽子,就是这么回事。你说的那些人,他们看到粽子就想起了自己的家乡。这也没办法。”

        赫林无法理解这个在他看来极为荒唐的故事:

        “也就是说,有个小国的人担心自己国家,担心到最后就自杀了。当地的人纪念他。灭了他们国家的人反而继承了这个风俗?”

        他摇了摇头:“简直莫名其妙!”

        李雪鳞挠挠头,觉得对一个外族人解释这种融入每个汉人血里的文化传统实在有些困难。想了想,说:“赫林,打个比方。如果苏合人所有军队都打过来,我们赢不了,结果全战死了,这事应不应该让人记住?”

        赫林点点头。

        “如果杀了我们的苏合人也敬重勇士,觉得他们的族人遇到外敌也应当这样抵抗到最后一人,就把这种纪念流传下去,你觉得好不好?”

        赫林又点点头。

        “那个大官也是一样。虽然他的国王不是好东西,但大家纪念他不是因为他当了官,而是他能够担心自己的国家。这是件好事。一个人如果不在乎自己的国家和民族,你们壶方人怎么称呼这种败类我不知道,照汉人的说法,他就是个汉奸。天地之间,一个人什么都干不了,大家抱成团,才能够在天灾和强敌面前活下去,活得更好。就好比我们这个师,既有汉人也有壶方人,大家都为了同一个目标奋斗着。你哥哥可没少为这些人操心。你能说他操心得不对?”

        赫林迟疑了一会儿,点了点头:

        “这么说我有些明白了。”他想了想,问道,“可是,那个官为什么要跳江呢?自杀是可耻的。活下去,打胜仗,这才是勇士!”

        李雪鳞什么也没说,手一摊,耸了耸肩。

        相处日子长了,赫林知道这个看似消极的动作代表了很多意思。比如,师长想说的是:“我又不是他肚子里的蛔虫,我怎么知道。”

        另外也不排除:“他就是自杀了,我也没办法。”

        当然,更可能是:“他窝囊是他的事,我们别跟着学就行。”

        或者是以上这些的综合。

        至少赫林知道,自称天可汗的师长绝非善类。坚忍、顽强、狡诈、残暴,无愧于苏合人称他为黑狼王。他真要死,也决不可能是自杀。和他这头狼王比起来,苏合人简直是善良的牧羊犬,壶方人更是人畜无害的羊羔。

        赫林毫不怀疑,如果这个师寡不敌众全数阵亡,李雪鳞的身边将是敌人留下的尸山血海。

        但他也毫不怀疑,这个师不管面对什么样的敌人,都不可能惨败到全员尽墨。这不是他一个人的想法,无论胡汉,整个师所有官兵对此都深信不疑。在这个面对强敌,朝不保夕的世界里,大家就像李雪鳞所说,紧紧抱成一团。他们对能力出众又肯和大家并肩作战的人给予无条件的信任。这种信任,和他流着哪个民族的血,说着哪个民族的话无关。

        正是因为某种超越了民族局限的东西,这些愿意听从李雪鳞命令的人团结在了一起。所谓的军队,似乎只是这个难以言状的东西的一个方面。它不是国家——国家这个概念未必能置于民族之上。也不是理想——人类所谓的理想一旦进入执行环节,往往是最靠不住的,法国大革命如此,红朝的革命也是如此。

        如果勉强要给它一个名字,李雪鳞觉得可以称之为“归属感”。

        别过师长,赫林走到炊事班,在一片惊讶的目光中,用生硬的汉语说道:“请给我一个粽子。”

        ——————————————————————————

        “再来一个粽子!”

        黄启忙不迭劝道:“陛下,吃多了积食,一个就够了。”

        小皇帝李玉澄嘟起了嘴。筷子一扔,伸手就往琉璃碗中抓去。

        黄启忙用袖子罩住了,沉下脸:“陛下,凡事过犹不及。就如这吃饭,有八分饱足矣,过则伤身。”

        李玉澄对于这个像护崽的老母鸡一般罗嗦又倔强的老头毫无办法,悻悻缩回手,哼了一声:

        “这粽子,听说寻常人家都能吃几个不重样的,朕身为皇帝,难道还不如平头小民?”指指碗中小巧如杏儿的胭脂米八宝粽,“这东西就是吃上十个八个又顶得什么事!”

        黄启低头看看比鸽子蛋大不了多少,用青竹叶包的粽子,想了想,又拿出一个。用浸了香露的丝帕擦擦手,仔细剥了,放在李玉澄面前的碧玉碗里。

        “这真是最后一个了。上午李侍读还要过来,陛下可别让他久等。”

        小皇帝含糊地应了声,三下五除二将嘴巴塞得满满,跳下椅子,往御书房跑去。身后传来黄启一如既往的唠叨:

        “慢点,慢点!陛下,吃完饭不能跑动!慢慢走,慢慢走……”

        ——————————————————————————

        “陛下贵为天子,一举一动不能失了气度。”皇帝家的西宾到底不一样,关键时刻压得住场子。黄启见李玉澄老老实实地点头认错,居然有了些嫉妒。

        李毅将老总管一闪而逝的神色看在眼里,笑了笑,合上《尚书》放到一旁。

        “今日不上课了?”李玉澄到底是小孩子心性,和书本的距离只是远了十几二十公分,笑容立刻挂在了脸上。

        李毅又笑了笑,拿过另一册书,翻开,道:“课,自然要上。陛下若不趁着亲政前好好读书,将来怎么打理先帝传下的大好江山。不过我们今日也应个景,来讲讲《楚辞》和屈子。”

        “朕知道。那屈子,不就是故楚国的三闾大夫,作有《离骚》。这端午节就是因他而来。”

        李毅赞叹一声:“陛下果然是天纵其才。不错,除了家家户户吃粽子,南方吴楚旧地还会赛龙舟,听说江面上百舸争流,两岸看客数万,很是热闹。但春秋战国之世,多少英雄豪杰,贤王名相,为何天下人偏偏记住了一个屈子?陛下可曾想过这一节?”

        李玉澄老实地摇摇头,见李毅笑吟吟地看着他,脸上一红,想了一想,道:“依朕看来,屈子忧国而死只是其一。三闾大夫文名盛极天下,记得的人自然多。”

        李毅点点头,又摇摇头。

        小皇帝糊涂了,有些被捉弄的感觉,沉下脸来:“朕说得到底对不对?怎的又是点头,又是摇头,先生意欲何为?”

        李毅忙告罪行礼,完了,不紧不慢地又抽出一本书,摊开:

        “陛下所说,不能算错,亦非完全。屈子之死流传千古,固然因其人负有盛名,比之寻常文臣武将更能为人所知。但陛下须知,世上之事不能仅看正面,还要看看反面。”

        “反面?”

        “正是。请问陛下,可知屈子投江,所为何事?”

        “故国残破、礼仪沦丧、颠沛流离,楚王无力回天,群臣不务正业,周遭强敌环伺……”

        李玉澄和他孪生姐姐一样,是个极聪明的孩子。说到此处,恍然大悟,不由得以手扶额:

        “先生可是想说,百姓纪念屈子,不仅因他于民有功,一代才子。更因为楚王无道,强秦暴虐,众生敢怒不敢言,这才借着三闾大夫之名,明里祭奠,实则……”

        李毅抚掌而笑:“陛下资质聪颖,天下罕有!假以时日,古之明君不能及也!”

        夸奖几句,正色道:“陛下,为君者,当以怀王为鉴。亲君子,远小人,奸佞之徒更是不能容其厕身朝堂。初时,三闾大夫挽狂澜于既倒,将楚国上下整治得隐然有中兴之势。奈何政明则君清,君清则无小人容身之地。屈子为人方正,凡于国有利,不惮众口铄金,必行之。久而久之,与朝中的昏聩奸谀势同水火。此时,为君者若能有所取舍,逐小人而委君子以重任,则盛世可期。怀王反其道而行,远君子而亲小人,庶几亡国,留下千古骂名。端午之节,小民无知,但求热闹喜庆。为君者不可不察究其中深意。”

        李玉澄听得连连点头,道:“先生妙解春秋,朕理会得!依先生所见,何人可称之为君子,何为小人?”

        李毅见火候已到,指着刚才摊开的那本《史记》,道:“朝堂之君子,与儒家之君子,大同小异。相同者,以天下为己任,上振朝纲,下抚黎民;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不与奸佞同流。相异者,朝堂之君子行大事不惧小亏,但能有利于千秋大业,虽一时为人诟病亦无所惧。不屈不折,不计个人声名。”

        小皇帝虽然聪明,毕竟只有六岁。他隐隐感到李毅所说似有所指,却又说不上来是何事。那“亲君子,远小人”之说好像也有些问题。他记性甚好,印象中应为“近贤臣,远小人”,这君子和贤臣之间能不能划上等号?从字面上看,毫无疑问,贤臣和君子是同义词,但身处皇宫,一些有意无意听到的东西提醒他,若都以君子的标准来要求,朝中恐怕一个贤臣也剩不下——太府寺卿素有清廉之名,办事也很妥当,却霸占了亲弟弟未过门的媳妇。大理寺卿更不用说,虽然秉公执法,断了不少棘手的案子,有“青天”之名,但爱好古董奇珍也是名声在外。家里来路不明的稀罕物事可不少。这些人,仅以才干而论无愧于“贤臣”二字,但所作所为,与“君子”又相去甚远。更何况若是开革了这些人,一来新任未必及得上他们,二来,谁又能保证新任们不会更荒唐、更贪污?

        可见无论“亲君子”还是“近贤臣”,很多时候都只是理想主义而已。

        李毅见小皇帝低头沉吟,心中颇为得意,觉得今天展露的学识又为自己加了不少分。一抬头,却正对上黄启。老总管面无表情地侍立一旁,眉目间,似有些紧蹙。

        这个老家伙!李毅在肚子里骂了一句。他不明白自己到底哪儿做得不到位,每次这老太监见了自己,总是有种处处提防的感觉。

        李毅的天子侍读这个职位,品级不高,地位不低,非名臣大贤或宗室中的杰出人物不能担当。盖因侍读可每天进宫,不仅如官职字面上的意思那样陪皇帝读书,更是天子的私人顾问。在一些问题上的影响力甚至超过了中书省的仆射。老头儿对李毅不放心,很大程度是不想让皇帝在成长过程中过多依赖某一个人。否则平白多出个权臣,必将成为日后朝廷中的隐患。

        微一走神,竟没注意到李玉澄已抬起头,目光灼灼地看着他。

        “先生,朕有一事不明。”

        李毅猛然回过神来,又在脸上堆起微笑,点点头,示意他说下去。

        “先生。朕在想,国事之浩繁,非一人所能处置,因此君王之下设有百官,各司其职。若是三闾大夫以一人之力便能力挽狂澜,那何需怀王和众臣,此事,当是史书夸大。朕虽然读书不多,也知道要造就盛世,必须上下同心,各尽其力,不知对也不对?”

        李毅点点头。突然发觉,小皇帝比他一直所认为的更有见地,更明是非,或者说——更难掌控。

        这可不是件好事。

        李玉澄接着说道:“既如此,屈子以好恶而诽鄙同僚,岂非误国之举?朕从未见哪一朝为官者全都是君子贤臣,没有一个小人。朕以为,人尽其用则为贤。屈子此举,似乎是正气浩然,实则自绝于朝堂。留三闾则群臣袖手,应群臣则三闾必逐,两害相权取其轻,非怀王之过。”

        李毅神色间有些不悦,道:“陛下,怀王昏庸,已有公论,似不必另辟蹊径加以解释。”

        李玉澄反问道:“先生之才,比之屈子不遑多让。敢问先生能否尽逐朝中小人,独当大任?”

        李毅被这个六岁的小孩子实实在在噎住了,正搜肠刮肚间,见黄启似笑非笑地看着自己。心中一慌,已跪了下去。

        “微臣不才,不敢说效法屈子,但陛下若是放心,微臣自当鞠躬尽瘁,不使跳梁为害天下。”话说出口,李毅才觉得后怕。他这是在赌,一场豪赌,赌的小皇帝对他的信任。赌赢了,就能渡过眼前的危机,说不定还能给皇帝留下一个为人坦荡的印象。赌输了,便会让皇帝觉得他只是个投机取巧的弄臣,今生再要重获信任那是难上加难。

        但他还是要赌一把。政治本身就是赌博,更何况,他确实不想让苏合人身后的那个“跳梁”来到中原这个“天下”为非作歹。

        李玉澄聪敏是聪敏,到底涉世不深,不太懂得人心险恶。听李毅如此说,竟是信以为真,极为高兴。觉得自己找到了亲政后的一位重臣,可委以国事的宰执。当下扶起他,道:

        “先生不必多礼。朕信得过先生,我们君臣二人定能好好干出一番事业来!朕不是怀王,先生也不是屈子。他们做不到的,我们未必也做不到。”

        喜出望外的投机者重又跪倒叩头,口中称颂不已。用眼角的余光瞟去,黄启的眉头皱成了一团。

        李毅心中的一个角落,某种正在慢慢膨胀的东西咧开嘴,笑了。

        ——————————————————————————

        注:关于屈原的问题可去百度搜索,有这个词条的百科。

        PS,虽然知道说抱歉也没用,但这几天因为公司里的事更新慢了,还是恳请大家谅解。

        本书首发来自,第一时间看正版内容!


  https://www.dldwx.cc/xs/93880/475055907.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dldwx.cc。都来读手机版阅读网址:m.dldwx.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