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来读 > 碧空 > 第四十八章 新政 四

第四十八章 新政 四


自李雪鳞正式披上黄袍,转眼间一年过去了。此刻已是天兴七年,北方大地再次一片冰封。按理说,大雪之后,这种白茫茫的景象在过去几十、几百、乃至上千年里都没怎么改变。不过来自高丽枢密院的崔洙浩却不这么认为。

        因为及时勾搭上黑狼王,高丽总算没跟着老主子一起倒霉,还白捡个利润丰厚的长期合同。在这一年间,高丽靠着卖原料贩人口,从李雪鳞处赚了不下十万两白银。高丽国王独乐乐不如众乐乐,论功行赏一番,原本只是枢密院参事的崔洙浩也升了升,现在已是副使。眼看着七十多岁的枢密使快要退休,说不定这趟差出完,崔副使还能再加官进爵。

        既然和李雪鳞做了邻居,这逢年过节的也该送送礼,讨好一下吃人不吐骨头的黑狼王。崔副使在这儿人熟地也熟,这样的光荣任务自然少不了他。

        崔洙浩掀开暖轿上的窗帘,一股零下二十多度的寒气灌进来,白雾弥漫。崔副使眨了眨眼,再次向外看去。街道两旁商号充塞,且都是两层,不乏三层、四层的大铺。至于贩卖的东西,吃的穿的用的玩的,应有尽有。远自拜占庭和欧洲的手工艺品、近至城外山林里出产的菌菇药材毛皮,可以说,经过商税折腾,现在大夏的京城里货品都未必有这儿全。

        当然,更让崔洙浩感兴趣的是逛商铺的人群。有穿红着绿的官员,有布衣棉袍的普通百姓,也有皮袄马裤的游牧民。这儿似乎人人口袋里都揣着几十两白银,小日子过得相当滋润。

        李雪鳞治下的百姓能过上小康生活的虽然还不多,与以往相比却已经不少。崔洙浩所见的辽州之繁华只是一个缩影。

        “渤海郡王真是了不得啊!”崔副使放下窗帘,不无艳羡地叹了口气,“藤原大人,你说呢?”

        对面座位上一个不温不火的声音:“若无这点手段,他也未必有底气立国。”

        九条赖嗣,现在已经恢复本名,叫藤原赖嗣。虽然征夷大将军还是由自己的老爹做着,一时三刻抢不到手。不过他也已经官拜中纳言,算是公卿之一。这次到李雪鳞的地头来,目的自然和崔洙浩一样,也是鸡给黄鼠狼拜年。有这么个强邻在身边,搞好关系总是没错的。这是人们的习惯性思维。

        崔洙浩和藤原赖嗣一行人乘坐的几抬暖轿走在市中心的街道上,没有警车先导也没有封路清道,只有两侧安排了几个骑兵护卫着,就这么在辽州城的中轴线上慢慢挪着。当地居民似乎对这个景象见怪不怪,大多看一眼就忙自己的事,也没什么人围观。

        耶律宏也是其中之一。他的目光在轿子上停留的时间比一般人更短,随即又继续关注着人群的动向。说句不好听的,崔洙浩他们出事,最多李雪鳞出面道个歉也就结了。但要是自己的任务出了什么事,那些将军们非活剥了他不可。

        “刚才经过的是高丽和扶桑的使团?”

        耶律宏点点头。

        说话的是个留着马鬃头,穿一身黑色填绒军服的男子,肩上顶着两颗红铜的六芒星,外加一道白杠。他似乎对逛商场更感兴趣:“没关系,反正他们要先在驿馆住一晚,我们继续忙我们的。走,先去对面吃个午饭,下午咱们出城接着逛。”

        耶律宏和阿史那哲伦对视一眼,苦笑一声。

        主动降八级,从上将变身中尉的李雪鳞倒是没他们那样的心理负担。有铁鹰和韩世烈在,他的护卫外松内紧。就算有人想要来暗杀,也得认得出他才行。这年头既没照片也没因特网,就连辽州城里的百姓都基本上不认识自己的国王。不过除了形象曝光度不够,李雪鳞在这儿绝对算得上知名度和关注度最高的公众人物了。虽然不知道他的长相,但是几乎每个渤海国的居民都津津乐道于年轻王爷的事迹。

        天兴六年正月,李雪鳞接掌渤海郡国。统计一下家底,良民、流民、游牧民,总共两千万挂零。国土面积是笔糊涂账。不过往小里算,实际控制面积两百万平方公里是跑不了的。但是社会资产基本是零,政府的库房里空旷得老鼠都不来住。乐观点说,这是个很有潜力的地方政权。悲观点说,李雪鳞手上的是一笔没有盈余的烂帐,他还必须得靠这点底子去实现前无古人的伟大目标……

        彻底抓狂。当初似乎把事情想得太简单了——这是李雪鳞看过统计资料后的第一反应。

        但是逼上梁山,硬着头皮也得一条道走到黑。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的心态,他把能想到的措施筛选一遍,按照轻重缓急和经济文化能承受的程度排了个序。简单来说,反正朝廷对这儿是彻底撒手了,而且山海关到辽州曾被苏合人杀成白地,辽州以北又被他杀成白地。没有基础是件坏事,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又是件好事。因此李雪鳞索性大破大立,把政治结构先捋一通。自他以下,有国务院和几个直属于郡王殿下本人的厅、局,再往下,是工业部、农业部、商业部、外交部、财政部等等将近二十个顶着现代名号的部委。行政单位有郡、州、县、乡、村五级。司法系统有最高法院、最高检察院、公安总局。而立法方面,暂时还是郡王殿下一个人说了算。

        倒也不是他特别喜欢独裁。比起像朱元璋这样勤恳工作的独裁者,李雪鳞其实更愿意做个嘉靖那样的精神领袖。但是在大家都忙得像没头苍蝇的这会儿,你要再弄个上下院出来天天开大会,除了给自己添堵,不会有其他作用。而李雪鳞虽然不喜欢做个勤恳的独裁者,却更加不愿意亲手培养个赶他下台的接班人,因此从制度上不允许出现糊弄他的权臣。

        至于社会文化,郡王殿下给予了非同一般的重视。几乎是一夜之间,整个郡国内部凭空建立起了一套新闻出版系统。凡是李雪鳞有何指示,最多一个月就能到达最偏远的乡村,并且负责派送报纸的士兵还要把报上的内容完完整整念过一遍才能走。甚至可以说,李雪鳞治下有不少居民不知道大夏天子住在哪儿,但是对于渤海郡王的施政可以倒背如流。

        而最关系到国计民生的经济,李雪鳞倒是抱着一种奇怪的心态来对待。毕竟小农经济几千年,你不去管它,老百姓自己也会开垦荒地找饭吃。只要官府不折腾,老天不折腾,人与人之间不借着种族宗教相互折腾,饿死人是不常有的。只要饿不死,这年代的居民还没什么解放全人类的崇高追求,也不会想要砸烂封建腐朽的郡王殿下。

        但是饿不死不代表上上大吉。李雪鳞的志愿表上可不包括丐帮帮主一项。再说了,当初是他先开口提出的双倍税赋租借案。板着手指一算,再过不久就得交出五万石谷麦和十万白银。再加上他主动替商人交的税收,十三万两白花花的银子已经记在了政府开支里。这笔钱现在大半还没有着落。

        好在李雪鳞在回到封地后多了个心眼。那些个农业部、教育部什么的都是他自己鼓捣出来的玩意儿。作为大夏名义上的封国,他要报给朝廷的名单上自然都是些刺史、司政使、学督。等他慢工出细活地把这份名单弄完,已经是天兴六年的白露了。

        渤海郡王自然也是很诚恳地向皇帝进行了自我批评,反省工作中的不足。但是又强调了一下客观条件的限制。这么多官员的缺口,朝廷不管,全靠自力更生——偷渡也算——要一个个从村里乡间像挖萝卜那样挖出来,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既然官员都没到位,这政府就是个空气。政府是空气,又有谁来收税收粮呢?所以天兴六年农历七月才应该是渤海国财政年度的起点。当然,郡王殿下很有诚意地表示,为了不让皇帝缺钱花,到天兴七年正月,他会先把这半年的账结一下,以后大家还是按照农历的自然年算。

        李雪鳞不是普通的杨白劳,是个欠了一屁股债,但是武装到牙齿,手拿滴血利刃的杨白劳。而朝廷自然也不是黄世仁,而是个家当只存在于应收账款里,平时缺吃少穿,还被杨白劳整天拿刀在眼前晃悠的黄世仁。李雪鳞不想撕破脸,连李毅连着给他下的几个绊子都没提,朝廷自然也不会再打自己耳光。毕竟只要智商稍微正常点的人,通过这几件事都看明白了硬碰硬是行不通的。于是长在红旗下的渤海郡王充分发挥了21世纪好青年勇于言利的优良作风,硬生生赖掉了六万五千两银子和二万五千石的粮食。

        把大方向校正,再耍了点无赖之后,郡王殿下便和属下官员们一同投入了热火朝天的国家建设中。开会、视察,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两手抓,两手都很硬。每天工作十小时以上,忙得团团转。按照李雪鳞的想法,如果到时候实在没钱,也就得考虑提前启用高丽这份应急食品了。

        高丽国比起大夏是寒酸了点,不过也有百多年没有大规模战事,他们的王京里就算没有上百万两白银,搜罗搜罗总还能找出个几十万,够让李雪鳞交上好几年租子了。

        要说高丽的运气也真好,至少是好运气还没用完。不久之后李雪鳞就暂时打消了这个念头。

        靠,这些家伙是不是漏了小数点?——这是他在天兴七年正月看到审计局送来的报表后的第一反应。根据上头的数据,在过去的半年里,因为郡王殿下的正确领导,因为各级政府官员的辛勤工作,因为全体人民的忘我投入,渤海郡国的GDP总量有了长足的增长。

        增长了多少呢?李雪鳞在找人反复确认过之后,终于认可那个破天荒的数字——>

        在内阁会议上,李雪鳞把统计报告扔在桌上,做了个投降的动作:“好吧,就算有战后重建的部分,就算有人口急剧膨胀的因素,664%——我无话可说。各位对这个数字有什么看法?”

        总理大臣李衍和副总理胡涛交换了眼色,问道:“王爷是觉得还可更好些?倒也是。虽然这国……国民生产总值涨得挺快,收上来的税赋却不多。”

        “更好?天哪……”李雪鳞苦笑道,“我的意思是,这个数字太夸张了,简直让人没法相信。664%?如果报上来的是16.4%,我早就高兴得跳起来了。在我的那个时……那个了解中,一般有10%的增长就是很了不得的事了。”

        李衍放下了心,捻须微笑:“原来王爷是喜出望外,这倒是当局者迷了。”

        “嗯?”

        “王爷适才所说,战后重建、丁口增长,这只是其一。王爷记不记得,你颁行的经济振兴法案都有哪些内容?”

        “设立银行、规范货币、明确税率、提升城市化率、鼓励工商业、大规模政府投资、引入民间资本开办大型国企、建立社会保障机制……都是些常规举措。这又怎么了?”

        “这又怎么了?”李衍和胡涛听了,一愣,随即都摇着头苦笑起来,“王爷,你可知,这其中每一项都可称得上惊世骇俗。”

        本书首发来自,第一时间看正版内容!


  https://www.dldwx.cc/xs/93880/475056008.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dldwx.cc。都来读手机版阅读网址:m.dldwx.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