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来读 > 碧空 > 第五十七章 金融风暴 七

第五十七章 金融风暴 七


“老先生,你认为‘圣人’是什么?”

        王德山没想到当世枭雄居然以这个问题为开场白。沉吟了一会儿,反问道:“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是为圣人。但不知王爷以为如何?”

        “哦,您说的是标准答案。我想问的是,您认为该怎么看‘圣人’?是‘圣’,还是‘人’?”

        老夫子捻着胡须,看了看一脸真诚求教样子的李雪鳞:“王爷,圣人乃是天地造化产物,脱凡尘、存大道,是以为圣。”

        “嗯,那么老先生的意思是,圣人不是人,是天地精气所生的精怪?”李雪鳞脸上的笑容如同辩日的两小儿一般,笑得纯真无邪,“我倒是不知道孔仲尼是从仙桃还是石头里蹦出来的。老先生,你是从哪本书上看来的,能给我说说不?”

        这这这……蛮夷!有这么糟践至圣先师孔夫子的吗!当他是桃太郎还是孙悟空?王德山两眼一翻,神色不豫。他有点生自己的气。原以为渤海稀奇古怪的新闻不断,民生却一日好过一日,这渤海王理当是个人杰。没想到也不过就是个脑子比较好使的蛮夷。

        李雪鳞见大儒沉下脸来,也不着恼,仍然笑眯眯的问道:“老先生别动气。我虽然没有受过圣人教诲,却也不是不学无术。只不过我所学的和中土之显学差异很大。我的老师曾说过,实践出真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不知老先生以为然否?”

        王德山捻胡子的手停住了,思索了一下。

        儒家是入世的学说,诞生的基础是当时世俗社会中的现状,诞生的目的是为了对现有情况作出改良。以孔夫子的所作所为来说,也是理论联系实际的一生。既然要在实际中进行运用,那么理论除了对实践有指导作用,实践同样也在检验理论。

        但是在长久的形而上的过程中,中国人喜欢杂烩的毛病也影响了儒家。孔仲尼从一个类似于苏格拉底的教育家、哲学家,被升格成了圣人,进而与神仙排排坐。当然,这其中有独尊儒术政策的推波助澜,统治阶层希望以此实现中国式的政教合一。而从迄今为止的历史来看,他们达到了目的。

        这样一来,儒家经典又脱离了世俗。随着时代变迁,儒学典籍所立足的社会情况被历史湮灭,儒家的思想体系成了空中楼阁。如果这时候还要理论联系实际来检验,空中楼阁估计会和上海的“楼脆脆”一个下场。之所以还没有完蛋,不过是托了独尊儒术的福,让社会发展在儒家典籍的框框里兜圈子。换句话说,儒生们在玩着既是包工头又是验收员的把戏。但是社会不是橡皮泥,在几百上千年之后,现实与理论的差距已经显现。

        作为一个身处在正常时空中的人,王德山的思维再敏锐,也难以像渤海王那样站在历史长河之外,从下游很远处纵览全景。他大半辈子都花在了研读圣人之言上,听到李雪鳞隐然有把孔夫子拉下祭坛的意味,自然而然地找理由为师门辩护。

        “实践出真知?这个提法倒也新鲜,不知王爷师承何家?但在下以为,圣人微言大义,虽历经千古亦存大道。实践……这乃是术业,与圣人所立之言相比,等而下之了。以术业证大道,似乎有失偏颇。”

        王德山说完,又捻起了胡子。他原指望这番话能让车厢里其余三人咀嚼一番,再露出一副顿悟的样子。但是齐楚和阿史那似乎是左耳进右耳出,根本不在意。而李雪鳞仍是那副纯良灿烂到让人不忍拒绝的笑容。

        “不好意思,老先生。您刚才说了那么一大堆古文,是不是想告诉我,圣人说的话都对,不需要理由,不需要验证。我们想去验证它的可靠性,反而是不入流的粗鄙行为。是不是这样?”

        王德山想点头同意,却又被话中明显的嘲讽之意阻住。渤海王虽然总结得很粗俗,却把他刚才的意思都点了出来。但把文言文挤去水分之后,却又显得是无赖说辞,这让老夫子心中很是郁闷。

        “老先生,我也来给您说个故事吧。”李雪鳞将手肘支在膝盖上,手指交叉撑着下巴,如同面对着病人的心理咨询师,“您听好,现在我们所坐的这个马车车厢里有一条火龙——会喷火的巨龙。但是这条龙是神物,你看不见,摸不着,闻不到,总之,你无法用任何手段去感知它。但是我要说的是,这条龙确确实实在这儿。啊,这会儿它正看着您呢,舌头还一舔一舔的。

        “那么您是否可以回答我,您相不相信这条火龙的存在?”

        “这个……王爷见笑了。”

        李雪鳞似乎早知道他会捣糨糊,转头问秘书:“哲伦,你信不信?”

        “眼见为实,我不信。”

        “你呢,齐楚?你信不信?”

        “长官,如果要我相信不可感知又不可描述的东西,那就意味着我们身边也有可能潜伏着这么一个没法发现的刺客。”内务部长笑着一摊手,“请您允许我辞职,我们内务部只能管活人的事。”

        “齐楚,你倒是很懂得职责清晰的概念嘛。不错。”李雪鳞也回以微笑,转而对儒生道,“老先生,我讲这个故事并非要寻你开心,只是想说明一个概念——如果某个说法是真实可信的,就必须能有证伪的可能性,而它的可信度源自证伪尝试的失败……换个您能听懂的方式,那就是说,如果一件事是真的、正确的,比如你所说的大道,那么我应当能试着用当前存在的任何手段去证明它是错的,是狗屁理论。只有当我在反复尝试之后仍然无法证明它错误,那它才是正确的。

        “请注意,刚才我说了一个很重要的因果关系——就客观情况来说,因为理论是正确的,所以它无法被证伪……是的,我想您和其他儒生一样,都相信孔仲尼先生的学说符合这个因果关系。但是这个因果关系中隐含了一个逻辑陷阱——客观情况虽然摆在那儿,却受到我们主观认识的局限——你如何知道理论是正确的?谁告诉你的?圣人说的就正确?那圣人的弟子说的正确吗?圣人的老师呢?父母呢?君主呢?

        “对于人类有限的学识来说,没有任何理论是天然正确的,就算是一些看似不证自明的现象,比如‘连接两点的有且只有一条直线’——其实也有着局限性。如果这两点是在球面上,就无法在球体表面作出连接它们的直线。因此任何理论都需要通过证明来确定它正确与否。更严格地说,证明它在我们当前所认识的世界中是否正确。当然,因为局限于证明手段,即使当前无法证伪,也不能保证日后同样不能。所以一个在当前正确的理论,在日后却未必正确……您能跟上我的思路吗?……哦,很好,您居然能大致上听懂,思维真是十分敏锐,让我很惊讶。那么我就继续了。好吗?

        “同样因为我们身为人类的局限性,很难在用尽一切手段对理论进行证伪之后,再去使用它,因此往往通过证明它的等价命题进行求证。在不引入其他条件改变命题的情况下,一个命题等价于它的逆否命题…如果把刚才那个因果关系转换成逆否命题,表述为:如果一个理论被证伪,那么它是不正确的。

        “啊,对了,逆否命题。是这样,老先生,在我所学的哲学中,一个命题的真伪和它的逆否命题一致。比如说,‘如果甲是乙的儿子,那么甲的儿子是乙的孙子’——您对这个表述没有疑义,对不对?这个命题逆否之后就成为‘如果甲的儿子不是乙的孙子,那么甲不是乙的儿子’——将因果双方都做否定,再倒转,命题的真伪仍然和原来一样。很有意思,不是吗?另外还有逆命题和否命题的概念,我稍后会向您介绍。这种推理方式就叫逻辑推理,儒学中似乎没有单独立说,但却是一切学问能够脱离街头无赖打口水仗的层次,不成为狗屁的最重要根本。也是我所学的哲学建立的基础,人类的一点小聪明。不过这种智力游戏已经足够把所谓圣贤拉下神坛。

        “好了,让我们回到之前的话题,我说到哪儿了?……哦,对,如果将命题证伪所需的手段在当前不存在,那么这件事的真伪和正确也就是个狗屁,至少就当前而言是如此。因为它与我们的世界无关。打个比方,假设我在刚才的故事里加一个条件——我们能通过太上老君的尿壶看到这条火龙。那么您可以想想,这个条件达加入与否,对于这个故事的荒诞是否有影响?”

        李雪鳞将一条逻辑链整理得清清楚楚,放在王德山眼前。他满意地看到大儒张口结舌,似乎脑子里一下子钻进个新的灵魂。那个灵魂有着与之前截然不同的思考模式,因此之前那些模糊暧昧的学说在它面前显得破绽百出,简直是笑话的堆砌。

        李雪鳞继续循循善诱道:“老先生,我刚才所说的‘看不见的火龙’,是区分科学与神学的重要标准。科学,以现实的现象为根脉,以严密的逻辑为茎干,最后结出智慧的果实。果实之所以能成熟,是因为它如果用其他的方式生长必定夭折。要想收获果实,我们就必须尽可能全面地把握现状,尽可能严密地使用逻辑推理。而神学没有这个顾虑,那是个无赖学说。它以凭空臆想为基础,以吹牛扯谎为梁柱,最后搭建起的是一个只能存在于空想里的空中楼阁。某些人可以说针尖上能站上十个天使跳伦巴,也可以说能站上一百个天使跳踢踏,但是在无法证伪的情况下,这种说法和羊癫疯发作时的抽风没有两样。

        “而要维持社会的运行,让国家正常运作,我们需要的是科学;是能够被量化后加以衡量、比较、计算的科学;是立足于现实、作用于现实的科学;是有着种种局限性和适用范围的科学。不是神学。神学的去处只有一个——寺庙,它的传播范围也只应该限于寺庙小小的山门之内。

        “既然儒学是治国之学,那它就应该是科学而非神学,它的理论也就应当能让我们以实践进行检验,进行证伪。而您之前似乎是将孔仲尼先生的学说当成了神学,拒绝证伪。所以我在一开始就请教您,圣人,到底是‘圣’,还是‘人’?他的学说,是科学,还是神学?我们对于他的学说,是像村妇对着符纸香灰那样不问真假顶头膜拜,还是随着外部环境的改变,不断加以完善,去芜存菁,让这个学说可以在新旧更替中真正成为万世长存的真理?老先生大才,可否教我?”

        李雪鳞曾听过一个苏联的笑话:甲问乙说,共产主义理论是科学吗?乙答,不是。问,为什么?答,如果是科学,他们应该先用小白鼠做实验。

        听到这个笑话之后,李雪鳞想象了一下,如果去问**时那些左疯子们会得到什么样的反应。现在看到了王德山的样子,他觉得和自己想象中的景象相差也不是很大。

        逻辑是一切学问的基础,可惜的是,华夏虽然开化时间早,数千年来才俊辈出,却始终没有建立起逻辑推理的治学之道,乃至有些时候还出现了以清谈为荣的风气。就连原本类似于《卡内基成功学》的儒学,竟然也有了“五德轮回”、“天人感应”这种乌七八糟的东西。李雪鳞能一下子就判断出这些玩意儿是垃圾,并不是他有多聪明,也不是因为他多活了七百年,而是他大脑沟回里的每一个褶子都堑刻着“逻辑”的印记。

        王德山一时有些痴了。他是个学问家,自三岁开始识字、十二岁乡试中了秀才,这一辈子都花在了读书上。这个年代传世的专业书很少,通读一遍也花不了多少年。等把书都读完了,接下来就是要自己做学问。士子们都喜欢变着法子揣摩圣人的只言片语,以注释考据为荣。王德山虽然在此道上颇有声明,但他真正想做的并非这种细枝末节的工作。老夫子自从进士及第之后,就立下壮志,希望能将古之圣贤言论中的精义融会贯通,将儒学发扬成一门真正包容天地万物之理的大道之学。但书越读越多,学问上的精进却越来越慢。那些诸子百家之间的差异且不去说他,圣人之言和孔夫子生平一对照,也有颇多矛盾之处。如果拿来和现实状况一比较,那就更是让人挠破头皮。

        每当这时,王德山就无比羡慕那些门人弟子。他们可以一头扎进故纸堆里,用圣人的话自我洗脑,直到成为熟读经义却不通世事的儒生。但无论是从理想还是理智上说,王德山都没法做得那么彻底。他是相信儒家的正确性,这就像当初锤子党的党员们都相信锤子教的正确性。但彷徨在现实与理想之间,脚下的路偏偏还七弯八绕不知通向哪里,这让王德山十分苦闷。而且这还不能表现在脸上,否则必然被儒林所不齿。

        当初费泗回京述职,老头子喝高了之后说什么“派大儒向漠北蛮夷宣扬教化,可化解干戈”,其实是说给在座其他人听的。只要有些头脑的人都不会相信这种鬼话。但鬼话之所以长盛不衰,无非是能用来表明立场态度而已,虽无实际用途,但有形式上的作用。就像锤子党现在都还提“为共产主义而奋斗”一样。谁知当初的燕州刺史也喝高了,居然也不客气,要让老头子立马兑现诺言。王德山就算再埋头做学问,边境战况的惨烈也是有耳闻的,当时就尴尬得想找地洞钻进去。

        但从此之后,老夫子也就存了个心思,思索着该如何用儒家大道化解刀兵。当番王的家庭教师自然是不可能,但还有没有其他办法呢?

        谁知这个问题还没想明白,边境战事竟然已经结束。讽刺的是,结束的原因不是因为什么大道得以宣扬,而是有个心狠手黑、没受过儒家教化的年轻人把苏合族数十万口都斩尽杀绝。人杀光了,自然也就没什么干戈,没了干戈,那些活下来的老百姓就可以过太平日子。如此简单的处理方法让无数儒生闻之翻白眼。虽然渤海王的手段被儒林口诛笔伐,将其比之商纣夏桀,甚至有个别刻薄的人还提醒这位藩王,当心造孽太多落得和武安君白起一般下场。但谁也不能否认,自大夏建立之日起就从没停息过的北方边患,真的是一战定乾坤。

        没法从结果上发挥,儒生们就在朝中某些人的授意下,对渤海王处处挑刺。一会儿说渤海的新政是动摇国本,藐视圣人和皇帝。一会儿说渤海法律中人人生而平等,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是颠覆了华夏数千年传承。还有些见识长远的,说渤海王不设华夷之防,准许草原部族南迁,军中又有这么多胡人,那些伤残有军功的,到了地方上甚至敢和官员叫板,这都是祸乱之兆。想当初五胡乱华、侯景之乱,不都是这么起来的吗。

        总之一句话,渤海快完蛋了,不是今天就是明天,不完蛋绝无天理。

        渤海王倒也没出声辩驳,但像是故意和儒生们过不去,渤海国非但没有完蛋,还发展得蒸蒸日上。虽然渤海王是靠杀人起家,对治下百姓却百般回护。当初和朝廷商定,由他替商贾承担市易税,已经让人着实看不懂了,还有些御用笔杆子借此举出齐国亡于重商的例子,等着看好戏。没想到渤海王没多久又取消田赋,改为政府征购。一进一出,农民等于得了两倍实惠,而且征购价在报纸上公示全国,讲明不会收取其他任何费用,彻底杜绝各级官员巧立名目乱收费的口子,引得南方民间也议论纷纷。对于这种利民的事,笔杆子们自然不能再挑刺,否则就忒不识相,但众人在闲谈间纷纷抱着幸灾乐祸的心态,要看看渤海国强撑脸面到何时。按他们的看法,不收田赋不收杂税,国家收入从哪儿来?渤海王纯粹是个化外蛮夷,不会治国也就罢了,只知道花钱往自己脸上贴金。

        王德山在嘴上也附和这种说法,但总觉得真实情况不像那么回事。渤海国真的没钱吗?是的。渤海王向朝廷又哭穷又赖钱,也不忌讳报纸报道,这在京城人尽皆知,被街头巷尾传为笑谈。老夫子的几个学生留在渤海为官,写来的信中也颇多抱怨——渤海这边的俸禄虽说与朝中相比也不少,但工作量大,又没有“炭火钱”这种变相发的工资,还经常要被内务部和新成立的审计署查账,下面更有报纸和那什么议会在盯着,稍有差池就要挨批。相比起工作的强度和难度,这点收入简直是在吃低保。总之一句话,穷,从郡王到官吏,真是穷疯了。

        渤海国穷吗?王德山也在偷偷收集《渤海时报》和《辽州晚报》,上头刊载的大工程一项接一项,让老夫子又惊又疑。谁不知道隋炀帝修一条运河就亡了国。可这渤海王倒好,新修了一整座辽州城还不满足,又拓宽加固了整个华北和辽东的官道,还将定期邮路延伸到每个村庄部落。看报纸上说,更北边那什么海参崴军港也是个吞金兽,规模不断扩大,人口已经能与中原大城一较高下。这几千所房子,再加上正建造的那些大船,都是用白花花的银子堆出来的!

        渤海地界连年战乱,整一个一穷二白,华北前些年积攒下来一些钱粮,也被晋王的大军消耗得七七八八。按理说渤海王是真没钱,以至于他一起个头,连手下官员都跟着哭穷。可要说他穷,这些工程哪一项不得花上个几十万两银子?更别说秋粮征购和军队维持这两项大头。钱从哪儿来?总不见得渤海王会点石成金吧?

        搞不懂,真是搞不懂!王德山在洛水书院里苦思冥想了有一个多月,也没能从儒家经典上找出相应的解释——这渤海王的所作所为本就是前无古人之举。没办法之下,写信去问那些身在渤海的门生故旧,却也没个统一的答案。有些人虽身处渤海新政之中,看周遭的改变同样是一头雾水,还有些人索性讲明了自己不知道,如果老夫子能来渤海实地走一遭,说不定眼中所见心中有感,倒能给天下儒林一个解释,说说为什么渤海国这个怪胎眼看着一天天茁壮成长。

        王德山是通晓儒学经义的大儒,却非腐儒。在渤海国所见所闻都让他有耳目一新之感,尤其是他刚到不久,就正好碰上李雪鳞颁行《民权法案》。初看像是零敲碎打,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新政措施,因为有了这份法案出台,竟隐然有了关联。仔细推敲,渤海王所作所为,无非都是在向底层民众推行平权,让老百姓口袋里越来越有钱、说话声音越来越自信,乃至于敢和官府叫板,敢管官府的事。自古以来官府管百姓,现在渤海王显然有意引导百姓管官府,那不就成了让百姓自己管自己吗?难道这杀人如麻的天可汗是老聃的门生,崇尚小国寡民弃圣绝智,大家管好自己眼前的一摊就行了?也不像啊。更何况官府是君王的臂膀,百姓是天子的牛羊,所以设官吏牧黎民,何曾听说过农场主好吃好喝供着牛羊,让他们和牧羊犬唱对台戏的,这不是没事给自己找抽吗?

        饶是王德山吃了六十多年大米饭,却也猜不透渤海王的思路到底是如何运转的。抱了这番心思,他想规劝一下李雪鳞别做自断臂膀的事,顺便向这个藩王普及一下圣人提倡的治国之术。毕竟大家都是大夏朝的臣子,有话好好说。渤海国真要是乱了,华北又少不得战火连天,遭殃的还不是老百姓。

        谁知好不容易见到这个枭雄,还没等他说出自己的想法,竟然已被对方考倒了。这个看似没什么学问的蛮夷头子,说的话居然一环扣着一环,毫无破绽,还都能自圆其说。王德山震惊之余,心中的某个角落却也开始活动起来。就如爱因斯坦认识到黎曼几何的价值,老夫子隐隐感到,渤海王这种简单却严密的“逻辑”实在是坚实无比,足以用来凿穿横亘在任何学说之间的藩篱。可能这正是自己做成“大道之学”的关键。

        在粼粼前行的马车里,王德山紧闭着眼睛,呼吸急促,心中正不断天人交战。作为一个大儒,从小所受的教育让他没法背叛祖师爷,更别说亲口说出“孔夫子是个凡人”这种话。但作为一个学问家,他在思考了一番之后,不得不承认李雪鳞的论断无懈可击。如果昧着良心批判对方是错的,自己这边很正确,一贯正确,永远正确,那就真的像渤海王所说,这是狗屁学说,连街头无赖都会这招。

        刚才的一番话,齐楚和阿史那听是听懂了,却不明白用意何在,但在李雪鳞长期言传身教之下,他们也已经接受了上司的行事方式,并不知不觉间向其靠拢。所以对他们来说,就算没听出李雪鳞的弦外之音,却也不会质疑这番话的真实性。他们有些奇怪,这个老头子是怎么了,为什么很简单的道理,会引来这么大的反应。

        李雪鳞已经收起了那副纯良的笑容,一脸平静,双手抱在胸前。该说的他已经说了,有些不该出现在这个时代的思想他也说了。他不指望十三世纪的中国能有人具备同样的想法,但在这两年里,他已经明白了一点——古人不笨,他们缺少的是一个线头。只要能把隐藏在未知中的线头找到,这些穿长袍簪发髻的人自然会将一条线索整理得干干净净。

        但他这回抛出的线头实在是过于匪夷所思,李雪鳞不知道要过多久才能找到肯接手,又有足够说话分量的人。甚至连找人这件事都要偷偷摸摸,十分小心,否则就会变成和整个儒林作对。万一刚才那番侮慢圣人的话传出去,南方士子们的唾沫星子都能把他淹死,如果事后不修改史书,那在未来的《夏史》中他必然会被描写成一个无知又粗俗,与全天下读书人作对的蛮夷。

        今天是李雪鳞头一次拿这个话题来试探。他已经打定了主意,万一老头子不给个满意的结果,那就得准备一艘不那么结实的船外加些陪葬的人,让王德山在回程的海难中去找他祖师爷喝茶。

        不过从目前为止的情况来看,倒好得有些出于李雪鳞的意料。说话有分量、能担当起他设想中这份工作的,必然要是饱读诗书、品行高尚的真正儒者。而他也从来没指望这些读了一辈子圣人之言的大儒们能立刻接受新的思想。话又说回来,如果谁立刻就翻脸不认祖师爷,这种品行更是不堪其用,渤海王铁定要准备一艘船把他送去海龙王那儿。

        所以王德山的这种反应恰恰是李雪鳞所期望的。他知道老头子已经理解了自己的意思,否则不会在心中斗争得这么激烈。欲速则不达,有些事不能奢求一步到位。今天能有这样的进展,已经算是赚足了外快,要想让老夫子真正改变思想,还需要假以时日,用现实结合理论来慢慢影响他。这期间花的时间越是长,最后老夫子一旦把问题想通了,立场反而会越是坚定。

        一旦有了这么一个核心人物出现……李雪鳞记得拿破仑曾说过,他那本《民法》将比征服欧洲的战绩更能让后人铭记。而对于李雪鳞来说,他不但已经有了划时代的《民权法案》,还即将掀起一场思想解放运动,让华夏文明在各种思想的碰撞中经历一次洗礼。

        洗礼之后的华夏文明将会是何种面貌呢?李雪鳞对此也没个答案。但他从历史的规律中知道,在长期受到禁锢后,一旦各种思想能相互竞争,无论最后被人们接受的是哪一种,这个文明都会经历一次提升。

        后人会怎么称呼这场运动呢?文艺复兴?我们要复兴什么啊,不对不对。百家争鸣?也不对,现在不可能真有诸子百家传人参与争论……说实话,这种思想交锋倒有点类似做蛊毒,虽然最后胜出的可能是一两家学派,但在这过程中,他们必然也受到其他思想影响,兼容并蓄之后,运动这一过程本身就是其存在的最大意义。

        李雪鳞这么想着,脸上有了些轻松的微笑。现在就算要论战,也只有儒学和他的新学之间能斗得起来,而为了转移火力,渤海王自然也会找儒生为他代言,传播新学说。届时只怕会变成儒家的内战。一拨是那些守旧派,另一拨呢,是那些披了儒学皮子的新学代言人。这场仗虽说没有硝烟,却可能是这个时代最精彩的。

        本书首发来自,第一时间看正版内容!


  https://www.dldwx.cc/xs/93880/475056017.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dldwx.cc。都来读手机版阅读网址:m.dldwx.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