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来读 > 辽东霸主 > 第72章 资助同窗

第72章 资助同窗


张旭心道,你这个捣屎棍,什么不好,偏要让我出丑,幸好我是二千年后过来的,背诗词可是后世念书必须的功课,没两把刷子还真让你给晃点住了。不过也好,不露一手还真不能镇住他们。

        “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参差。控弦破左的,右摧月支。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边城多警急,虏骑数迁移。羽檄从北来,厉马登高堤。长驱蹈匈奴,左顾凌鲜卑。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曹植,对不住了,先借你的诗用一用。这就是多了几千年知识的好处所在。

        侠士是汉朝许多少年的梦想,比如徐庶,年幼时爱击剑,喜欢行侠仗义,后来替人鸣不平,将人杀死后逃跑,后被官兵捕获,但他闭口不说姓名,后多方营救脱险,改名单褔(三国演义)外逃。从此弃刀剑,遍寻名师,经过刻苦学习,学业大进,终于成为一代名士。

        曹植也一样羡慕侠士,要不是身份的缘故,说不定也和徐庶那般。没有办法纵横江湖,只能纵横在诗里面了。

        在场的基本都是青少年,每个人心里都有游侠梦,陡然听到这般和心境共鸣的诗句,无不拍手称赞。

        “好诗!”

        大家看张旭的眼神变成了崇拜。

        程秉也是惊得目瞪口呆,本来想让张旭出丑,程秉做梦也想不到张旭居然真的如此有才,结果反倒让张旭的形象更加光辉伟岸,真是偷鸡不成反蚀一把米。

        程秉尴尬地找了个理由灰溜溜的走了,没了程秉这个搞屎棍,大家交流得更融洽了。其他士族学子对张旭的看法不再像过去那般瞧不起,这样的人,如此大的胸怀,出入朝堂是迟早的事。早和张旭处好关系对将来自有好处,将来说不定能帮上什么。人就是这么现实。

        张旭觉得目的达到了就行。寒士终究太少,张旭总不能只收寒士。天下英才,不论出身,只要有本事都要。

        辽东号上面有两千坛杜康,送人加上吃喝少了四五十坛,张旭打算卖掉一千八百坛(两种各九百坛),用所得的钱资助贫穷同窗,这些人将来有三分一跟随张旭就赚了。

        张旭将他卖酒资助同窗的事和老师郑玄一说,郑玄十分开心,立马同意。令他惊讶的是张旭真的有许多杜康酒,如果不是他自己的产业,那里买得起那么多,杜康不是一般的贵。

        高密不是一个富裕的县城,消耗不了那么多白酒。尽管如此,还是有四家最大的士族肯出钱买二十度的杜康,为了解决同窗每月购粮的麻烦,张旭和这四家签订一年的合约:让这四家每月供现有穷苦同窗每人两斛粟米,不够部分将来用杜康偿还,当然这粮价要比市价便宜百分之十。这四家士族欢喜至极,这样一来就不用花钱了,转个手就能赚一倍,那可是一百多万钱啊。

        剩下的一千坛必须依靠其他县城的商人和大族。

        张旭卖酒资助同窗的事传了出去,闹得整个青州人人皆知。一下子出现一千坛蓬莱特,二十度的三千钱,四十度的六千八百钱,这可比之前的价格便宜太多了,随便买一坛也能赚一坛。许多人带了钱财疯了一样往高密赶,生怕去晚了买不到。

        同窗里面有许多有钱人家,虽然手里没有那么多钱,可一人几坛地买,一下子也卖出去了几百坛,这样一来,剩下的数量不多了。程秉也买了几坛,有钱不赚才是傻子,可完后没钱过日子了,只得打下人回家取钱。

        近水楼台先得月,张旭和这些同窗们口头达成协议,下回过来的时候带上更多的杜康过来,想要购买,须得准备足够的钱财。

        张旭资助同窗的事所有同窗都知道了,那些贫困学子个个感激不已。要知道当兵一个月也不到两斛大米,有了张旭一个月两斛大米的资助,只需花少量时间赚些零花钱就可以了,这样一来,他们能将绝大多数时间花在读书上。

        对这些贫困学生来说,张旭可是他们的再生父母。

        孙乾家境贫困,也在救助范围内。

        赶到高密的客商们尽管限制了每人只能买五十坛的指标,几百坛杜康当天就卖完。这还是汉末的人老实,要是换了后世,不出几分钟就被有钱人找人代买光了。

        后赶到的人只能望着空荡荡的场地长吁短叹。大伙不甘白跑一趟,纷纷请求张旭再次运送杜康酒过来。且将手里的钱帛事先支付给张旭。只要张旭熟了钱帛就不怕收不到杜康酒,郑玄大儒的弟子,还有什么不放心的。

        张旭一下子收到了五千坛杜康酒的布帛和黄金等钱财。这其中朐县糜家支付的钱财最多。

        辽东号带了钱财返回张家湾,再次到高密的时候带来更多的杜康酒。少年们个个笑歪了嘴。

        自己销售利润就是大,可惜张旭现在还没有那个能力搭建自己的销售网络。不过黄河边正在建设中的那块地,自打张旭买下后就开始建设了,张旭派张绍带了百人驻扎在那里,崔海一边筹备粮食,一边张罗收拢流民,有吃喝,没多久大量的流民涌往那里,已经聚集了上万人,整个荒地焕着无限生机。

        码头建得有了一定规模。村落逐一而起。张旭觉得倒是可以在那里规划一家商铺,这样就可以自个高价销售杜康酒了,不光杜康酒,还可以从乌桓贩卖皮革等。这么一想,顿时觉得财宝滚滚而来。

        数日后,张旭终于讨得郑玄为《三字经》所作的序后,向郑玄言及先行回去刊印《三字经》的事,郑玄点头应允。

        “子明,崔子灿是沓氏令,有空替为师看看他。”临别前,郑玄交代张旭。

        张旭哪能不知道郑玄这是在关照他,有师兄在地方为官,以后做什么事就好办多了。估计这个崔子灿为人应该不错,不然郑玄不会特地交代。

        临别前一天,张旭请所有学子们会餐,少年们从几十里外的山上猎杀十头大野猪,全部卤了,香飘千米。

        几十坛杜康一字摆开。

        杜康对汉末的人来说度数太高,绝大部分人喝二两左右就醉倒了。所有人都尝过这般烈酒,哪敢像过去那般痛饮?数百人最后全部酣然大醉,酒还剩下不少。

        回去是沿潍水而下,顺水,加上路熟,来时三天的行程两天就走完了。出了潍水就是渤海,到了海上船泊度明显快起来。

        路过沓氏县城外时,张旭本来想去沓氏拜会县令的,可船上空荡荡的拿不出像样的礼物,只得作罢。

        (本章完)


  https://www.dldwx.cc/xs/125860/580837508.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dldwx.cc。都来读手机版阅读网址:m.dldwx.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