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来读 > 汴京第一酒楼 > 第82章 中元

第82章 中元


过了七月七,再过几日,便到了中元节下了。

        相对于活人热闹的上元节,中元节则是为了纪念逝去的亲人。中元节的说法来源于道教,道教有言,“天官上元赐福,地官中元赦罪,水官下元解厄”,由此方慢慢演变成为了上元、中元与下元。

        中元节虽是道教的说法,但这个节日在佛教也有自己的名字,那便是盂兰盆节。“盂兰”在梵语为乌蓝婆拿,是“救倒悬”的意思,“盆”是器皿,连起来就是将百味五果放到盂兰盆中,供奉众僧,希望佛祖降恩解救终生倒悬之苦。

        不过这一日对于普通百姓来说,也并没有那么沉重的悲伤气氛,毕竟大家也都明白“逝者已已”的道理。

        相较于悲伤,倒不如用热闹这个词来形容中元显得更为贴切。还未到七月半呢,城中的集市里便开始售卖冥器、靴鞋、帽子、金犀假带、五彩衣服等祭祀用品。

        有些别出心裁的小商贩还会用硬纸糊成圆盘形状的架子,将自己准备售卖的物品皆悬挂于硬纸架子之上,这样便能不受地域的限制,边走边卖,倒也是稀奇。

        由于节日兴致,中元节很多时候会被人与清明节放在一处比较。和清明节相同的是,在中元节的时候,家中有新坟的人家也要出城祭拜扫墓。

        对于这日的习俗与规矩,沈于归也知晓,于是还同清明节一样,沈于归提前给食肆中的女使小厮们皆放了假,家中有事或是需要出城扫墓上坟的皆一切自便。于是食肆中就剩下了阿桃,同另一个小女使。

        如今就剩下三个人手,中元这日这食肆倒是显得开也不是,不开也不是了。想着这些小女使们平日里也是勤勤恳恳不敢懈怠,于是沈于归干脆也给她们放了假,索性这日自己也出去热闹热闹。

        自前段时日青梅套餐大赚之后,对于开了数月的食肆,沈于归也有了将其再扩大成为脚店的打算。只是如今铺舍一事还未有着落,即使手中有闲钱也无用,只能耐心等着,可这守着食肆做生意的心思却一日低于一日了。

        遣散了这些女使,简单用过晚食,沈于归便早早锁了门,一个人上街逛去。

        相比于前些时日的七夕,中元节的热闹程度可谓是有过之而无不及,街上依旧是张灯结彩,十分繁华。

        只是中元节,街上做生意的那些小摊不再如同七夕一般用五彩绸缎将大街打扮得梦幻无比,虽说依旧是十分繁华,可终究还是比七夕要朴素许多。

        沈于归腰间别着钱袋,漫无目的地上街闲逛着,不自觉便已走到城东瓦肆。城东瓦肆亦可以理解为一个如集市一般的场所,只是没有了最外围用来划分范围的矮墙。于是只是站在外头大街上,也能十分清楚地感受到瓦肆之中的火爆生意。

        见着瓦肆中生意实在热闹,沈于归也走进去瞧了瞧。人们皆穿着轻便的夏衣,一人占据一个摊位,面前皆是摆满了售卖的各种形形色色的商品,可谓是琳琅满目,一双眼睛恨不得都看不过来。

        沈于归进去逛了一圈,所卖的大约皆是寻常时令的瓜果、蜜饯之类,瓜果倒还无妨,那蜜饯却是看着诱人得很。沈于归看着嘴馋,于是亦掏钱买了一把,拿在手上,边走边吃。

        瓦肆中除了卖瓜果蜜饯的,还有一种东西也十分吸引人的主意。沈于归行至一处摊位跟前,见摊位上摆的却是一个个小瓷罐子,大小如同后世的调料罐一般大。

        这些小瓷罐子里装着泥土,泥土之上不知是种着些什么,竟还长出绿芽来,绿芽的长度也有数寸长,活像小孩子头顶上生长的冲天毛发一般。

        不止如此,摊主还根据各个瓷罐子的不同颜色,各自用相应色彩的丝线将绿芽系住,捆绑成各自不同的造型。

        沈于归虽不知这东西是什么、干什么用,却也觉得甚是有趣,于是亦挤了前去,想去看个究竟。

        看了半日,沈于归方才知道原来这东西叫做“种生”,乃是将绿豆、小豆、小麦等种子装于瓷器之内,用水浸泡直至生芽数寸,方可拿来售卖。

        中元节买种生,还是一种习俗,沈于归见着此物可爱,便也掏钱买了一个,准备放于食肆之中,作为装饰也不错。

        买了种生拿在手中,沈于归又吃着手中的蜜饯,各处转悠。不自觉又已逛到西城瓦肆,东城瓦肆主卖吃食,西城瓦肆则是主卖杂货,并时下的一些新鲜玩意儿。

        只见瓦肆中还有一个摊位上售卖些孤本古籍之类,一旁堆着许多汴京人中元节时最爱买的《尊胜目连经》。这经文中所写的便是目连救母的故事,也是盂兰盆节的由来了。

        西城瓦肆再向大内方向行去,便是吸引人潮的勾栏瓦肆的表演。与《尊胜目连经》相对应,本朝人对于目连救母的故事可谓是极为喜爱,以至于每年中元节,绝大多数的勾栏瓦舍中所演的杂剧皆是目连救母。

        见此故事在当下如此火爆,沈于归亦十分好奇这目连救母究竟是个什么故事,遂亦凑热闹去看了一回。看完才知道,这故事便是讲述一名佛陀弟子,名为目连,在佛祖的指引下,于七月十五这日设盂兰盆节,借十万僧众让母亲吃饱,拯救亡母出地狱的故事。

        故事情节不差,那些伶人乐工也演得甚好,只是这样的故事情节对于沈于归一个现代人来说总是少了些吸引力,不过却极符合大宋民众的口味,故而虽说只是这么一个简单的故事,却是场场火爆的空前盛况。

        看完了这边的瓦肆杂剧,沈于归又去对面看了一回杂耍,口中喷火、倒立扔球等技巧对于他们来说简直不在话下,看得着实精彩。沈于归也跟着欢呼一回,又撒了赏钱,方才离开。

        沈于归顺着人流往城南的方向走,手中方才所买的蜜饯已经吃完了,于是沈于归见着路边卖明菜花、花油饼、沙豏等吃食的摊子,最后买了一个花油饼,摊主用芭蕉叶裹了,底下用手拿着,可以边走边吃。

        沿街还有许多小娘子叫卖,面前放一个竹篮子,里头是开得正盛的鸡冠花。鸡冠花形如鸡冠,颜色鲜红明亮,即使在黑夜里依旧十分显眼好看。

        那些小娘子皆精致地将鸡冠花捆成一束一束的,许多娘子便缠了郎君买一束,或拿在手上,或别在腰间,皆极好看的。

        沈于归便也去凑热闹买了一束,照例别在腰间,随着走路的步伐一晃一晃,可爱极了。

        再往南行,街边还有许多售卖新鲜竹叶、麻谷窠儿的小贩,生意亦是火爆。本朝几乎家家户户皆会用竹叶用来铺祭祀的桌子,麻谷窠儿则是用来装饰供桌,系在祭祀桌子的腿上,这便是在向祖先汇报今年的好收成,恭敬请求祖先回来享用的意思。

        除了这些,中元节当日还有许多走街串巷挨家挨户售卖穄饭的商贩,穄饭也就是糜子,于中元当日食用,同样也是象征丰收的意思。

        沈于归吃了花油饼,又买了一碗穄饭,站在墙根底下吃完,方觉腹中尚饱。穄饭的口感虽不如何,却也是一种习俗,如今自己也算是入乡随俗了吧!

        不觉行至新郑门前,还未出城门呢,沈于归便能遥遥听见城外不知何处的动静。且周围人流车马皆是往城外行去,沈于归跟上去一瞧,原来是新郑门外向东五里的大小众多道教寺观,为了告慰为国征战捐躯的军士们而举办的盛大的祭祀活动。

        这活动声势阵仗十分浩大,只见大小宫观的住持皆穿戴整齐,立于各观正殿廊下主持大局。底下的宫观弟子们围着一圈,正焚烧冥纸堆成的千山,一旁还有人低声吟唱祝祷。

        这祭祀活动的阵仗用火光冲天这个词来形容也不为过,一时间将夜空烧得亮如白昼,以祭奠战争中阵亡的军士,以及孤苦亡魂。

        沈于归正看着,忽然自己身后的人群一阵骚动,便见有穿着禁军模样的人亲自开路,随后缓缓驶来数辆装饰华贵的马车,人群见到马车,纷纷跪拜叩头。

        沈于归虽不知所以,却也随着大流跟着民众跪拜。趁着跪拜之余,沈于归悄悄拉了拉旁边人的衣袖,悄声道:“请问这坐在马车中的是谁啊?这么大阵仗……”

        那人却像看一个白痴一般看着自己:“小娘子,你看看这马车上绸缎的颜色,除了天家,谁还敢用明黄装饰马车?”

        沈于归咂舌,却没想到连大内官家皆如此重视这活动。所幸自己并没跪多久,那马车中的皇亲国戚下了马车被拥簇着进了宫观,这些小民众便不用再跪。

        可是宫观中皆是人头,外围又有禁军严防死守,如今再想进去单纯看个热闹已是不可能了,于是沈于归便往城中走。

        在汴京城中逛了大半夜,竟也不知如今是几更天了。沈于归进了城门,虽说夜已深,身上亦觉得寒浸浸的有些凉意,城中的热闹与喧嚣却依旧不减半分。

        路过一处街角,听见更夫的更声,沈于归方惊知如今已是丑时了。沈于归方觉刚才逛了一圈,如今肚子又有些饿,于是换了一家,又买了个花油饼。这家的花油饼是新鲜出锅的,拿在手上热腾腾香喷喷的,味道比方才那个更好。

        走在回沈记食肆的路上,沈于归看见街边的花市,想着买些时鲜花卉回去装饰食肆也是极好的。花市中的这些花大约是才摘了运过来的,花瓣上还带着露水,甚是新鲜好看。

        沈于归一面吃,一面悠闲地逛着花市,方惊觉夏日盛开的紫薇木槿渐渐已找不到踪影,此时的当季花卉,皆是牵牛、玉簪、鸡冠等秋花。于是沈于归皆每样买了些回去,拿在手上,走出花市,心中没来由地升起一种别样的萧瑟之感。

        再向前拐过一个弯,便是沈记食肆所在的青鱼街了。面前的小路却突然明亮,抬头一看,原来是月光。今日中元天气晴好,明晃晃的月亮一点儿也没被遮住,月光如绸缎彩带,倾泻而下。

        既然食肆就在眼前,沈于归倒并不急着回去了,只是驻足欣赏如素练一般的如水月华。待回过神来,身上已觉寒意深重。远方的天际依旧黑暗,丝毫没有要亮起来的意思,如今夏日已残,也开始昼短夜长了。

        望着手中拿了一路的秋花,路过不知谁的小院,院中的桂花树虽还未开出细小的花朵,却也已是枝繁叶茂。不知是不是心理作用,沈于归竟觉得隐隐闻到了桂花的幽香。

        夏渐凉,夜渐长。这个短暂的夏日,终于要结束了。


  https://www.dldwx.cc/xs/44896929/11143514.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dldwx.cc。都来读手机版阅读网址:m.dldwx.cc